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掌握大方县退耕还林前后植被恢复变化状况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以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ERDAS平台,对该县退耕还林以来的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不同坡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2000年,2010年低等盖度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减少,中等盖度以上的植被覆盖度面积大幅增加;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园地,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以上坡度范围林地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8.67%提高到2010年的25.85%;大方县生态环境指数提高了0.044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与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NDVI数据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但西部的植被覆盖情况在10年中有显著变好的趋势.根据人口重心原理可知,吉林省10年的植被覆盖度重心有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的趋势;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大,林地、农田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依次减小;3)分析气象站点10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后发现,处在东部的延吉站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处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及前郭尔罗斯3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变化图谱中最明显的是极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其次是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植被覆盖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分别是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落势最大的是极低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变化模式图谱以稳定不变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占比大于前期变化型。整体来看,2000—2022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植被变化情况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4.
探讨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5 cm温度(以下简称土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据此分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域内土温发生波动的因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土温可在多个时间尺度域上变化,具有5个时间特征尺度.土温在日、旬和两旬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总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在月和季节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下垫面植被配置的影响.其中,在月和季节尺度上,地上植物生长状况对土温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类型(针叶大乔木、阔叶小乔木、阔叶大乔木和草灌植物)的草灌层覆盖度和高度及乔木层叶生物量对土温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植被类型和冠层结构对土温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冠层株型为圆锥形的针叶乔木下的土温显著低于株型为球形的阔叶乔木下的土温.另外,相比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当针叶乔木下的草灌层覆盖度达到30%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而对于阔叶乔木,覆盖度需达到60%.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河岸带斑块组成与空间分布对小气候的影响,以修复后的北京永定河门城湖-莲石湖段河岸带为研究区,于2017年8月,选择晴朗天气,分别在早晨、中午和傍晚实测每个植被斑块的地温(LST)、气温(TP)和相对湿度(RH),获取斑块指数。运用冗余度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植被斑块小气候的因素。结果表明:与道路相比,植被可显著降低斑块内部的LST和TP,增大RH;但不同类型植被斑块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夏季白天不同时刻植被斑块的LST、TP和RH均会受到斑块及其邻近斑块特征的共同影响,但不同类型斑块小气候所受影响不尽相同。中午时,草本植物高度增加0.1 m,LST降低5.11%;灌木覆盖度增加10%,TP降低2.50%,RH增加10.82%;邻域乔木面积增加10%,草阔和草本植物斑块LST分别降低8.26%和44.98%;邻域道路面积增加10%,草阔斑块LST最大增加6.00%;距河距离减少10 m,草本植物和灌木斑块RH最大分别增加9.32%和2.01%。不同斑块指数之间的交互或加和作用对小气候的影响通常比单个指数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土壤有机碳是评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2、5、8、10、20a)和退耕后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退耕还湖后退耕年限和植被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增加,但土壤有机碳密度随退耕年限增加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总体比油菜地高出61.5%~82.3%;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芦苇(8.90g/kg)苔草(8.84g/kg)酸模(5.84g/kg),芦苇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化幅度小于苔草和酸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0~55 cm)有机碳密度呈现出芦苇(7.92 kg/m2)苔草(7.42 kg/m2)酸模(5.01 kg/m2)。结果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植被恢复和理化性质变化促进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变化,而苔草、芦苇和酸模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恢复不一致,芦苇对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提升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行为特征,对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进行分析。以三江平原宝清县为例,通过1954年 、1976年 、1986年和2000年四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和编码技术生成三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对研究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扩张、新生、收缩、消亡和复生的图谱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时段耕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林地和水域除1954~1976年呈增加外,其他时段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1954~1976年耕地以新生为主,新生速率为每年8.77%;1976~2000年耕地以扩张为主。湿地和草地以退缩为主。人类大规模的开垦活动导致沼泽湿地与草地退缩与消失,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土地利用生态界面也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提取出1990、2000和2010年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的景观类型图,分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定量化得出的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生态价值表,计算出1990—2010年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景观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是建设用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在20年里增加了272.2km2,而水域在20年里减少了159.4km2,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量其次,呈递减趋势;景观格局的转变类型主要为:水域、耕地、海洋、草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水域、林地转为耕地.非建设用地,特别是水域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这将给该地区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用地平衡和规划布局管理,智慧地配置景观资源,景观格局优化研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 mm和1000~1100 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矿山废弃地产流及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径流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降雨历时是影响各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关键因子,各植被类型产流量各不相同;径流量大小与植被总盖度、土壤总孔隙、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凋落物厚度及重量呈负相关;各植被类型总径流量次序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矿区现有植被类型均能对降雨径流取到较强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城市整体格局和环境质量受到影响。文章以南京仙林新市区为案例区,利用2003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从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六年间南京仙林新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三个指标分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类型转化方向。结果表明:六年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十分明显,其中,耕地受人为影响变化较大,55.6%的面积消失;水塘以数量丧失为基本特征;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绿地、自然林地、道路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未利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耕地的转出率较高,主要转变为自然林地、建筑用地和道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GEDI)雷达是美国2018年12月发射的全波形激光雷达系统,可以为全球地面高程及森林冠层高度提供数据支持。为适应不同地表环境,GEDI L2A产品提供了6种不同算法来估算地面高程及森林冠层高度,这些算法的选择会影响地表参数的提取精度。以机载LiDAR得到的数字地形模型和冠层高度模型为参考数据,评估第2版GEDI L2A数据在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不同算法的适应性以及对地面高程和森林冠层高度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盖度小于0.2时,算法4的结果最优,在覆盖度大于等于0.8时算法2的结果最优,其余覆盖度下算法1的结果最优。将本文根据植被覆盖度选择的最优算法与GEDI L2A默认最优算法进行比较,整体看来本文的结果优于GEDI L2A默认最优算法的结果,特别是在覆盖度小于0.8,坡度大于等于10°时,本文选择的最优算法能有效提高GEDI L2A产品对地面高程和森林冠层高度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真实地刻画和揭示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与趋势,利用HJ-CCD及 ETM遥感影像获得长沙市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趋势指数,定量分析过去10年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预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人工表面空间位置转移不频繁,未来变化趋势为强劲的涨势,扩张可能来自耕地、湿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的系统性转入;耕地和林地的空间位置转移频繁;耕地的变化趋势为落势,未来流失方向是人工表面;林地变化趋势为落势,流失方向是人工表面和草地,转化为人工表面的可能性更大;草地以净增加为主,来自未利用土地转入的可能性更大;未利用土地以净流失为主特征,流失方向是人工表面.  相似文献   

13.
抚顺市榆树铁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植被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抚顺市新宾县榆树乡边外村玄羊砬子秋皮沟采场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区域植被类型、物种种类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基础上,调查了抚顺当地的先锋物种,统计出抚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乔木树种为蒙古栎和落叶松,蒙古栎占总数量的34.3%,落叶松占总数量的22.8%;覆盖率最高的灌木树种为小叶女贞和刺五加,小叶女贞占总数量的42.7%,刺五加占总数量的31.5%,进而为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物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于辽河铁岭段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设置了杞柳、水蜡、紫穗槐、刺槐、草本和农田撂荒地6种植被带,对不同植被缓冲带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辽河保护区内河岸带土壤pH值总体呈中性,刺槐地的土壤pH值最高,属于弱碱性土壤,农田地的土壤pH值最低,属于弱酸性土壤。杞柳、水蜡植被带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和碱解氮以及全磷和速效磷相对较高,土壤容重较小;水蜡、刺槐植被带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相对较高;与其他几种植被恢复模式相比,草本地和农田地的土壤容重相对较大,且土壤养分指标基本偏低。2)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氮、磷等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土壤质量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水蜡、杞柳植被带土壤质量相对较高;自然草本和农田撂荒地土壤质量较低,说明杞柳、水蜡灌木林对于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少10%.与2000年相比,2010年SO2和NO x的排放量分别增加5.6 Tg(25%)和13.1 Tg(85%),BC增加0.3 Tg(20%),OC减少0.7 Tg(17%),PM10减少12.4 Tg(74%),而NMVOC变化不大.中国不同区域人为排放源的时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草地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两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以NPP作为指示器,利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草地的影响。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将研究时段1982-2015年分成1982-2000年与2000-2015年两部分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5年新疆草地以恢复为主。1982-2000年,气候因素是新疆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导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79.41%;2000-2015年,相比于上个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加强,人类活动主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3.03%。同时,人类活动导致NPP增加的面积占比由18.71%上升到27.87%,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促进草地的生长。主要由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NPP减少的面积占比由1.78%上升到15.22%,主要位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南部以及塔城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并对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另外,还需减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放牧强度过大地区的牲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7、2011及2021年Landsat影像,通过MapGIS软件处理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通过ArcGIS软件构建地学信息图谱以及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综合指数,对霍城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霍城县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三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稳定增长;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为耕地,落势最大的为草地;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全期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表明1997—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更为频繁,2011—2021年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1997—201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降低,处于衰退期;2011—202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和生态等研究的重要参数。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法是遥感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常用方法。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为研究区,使用MSG-SEVIRI (Meteosat Second Generation-Spinning Enhanced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r)晴空数据,构建地表温度日较差-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在此特征空间上,结合研究区土壤质地数据,建立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反演土壤体积含水量。利用西班牙REMEDHUS (REd de MEDiciòn de la HUmedad del Suelo)土壤含水量观测网络的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均方根误差均在0.05m3/m3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常用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的结果对比证明,以地表温度日较差替代地表温度,能够减小地表温度反演误差导致的土壤含水量估算误差,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9.
健康的环境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城市空间扩展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运用呼和浩特市区1977-2014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行政规划图和统计年鉴等资料,获取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面积的变化情况.根据P-S-R模型,选取土地利用压力、经济发展状态、生态环境响应为评价指标,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呼和浩特市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77-199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波动状态,变化不大;1990-2001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但下降速度相对较小;2001-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快速下降.因此,改善生活环境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新疆典型山区草地——高寒草甸、亚高山草甸和山地草原的野外实地监测,在草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研究结果比较基础上,讨论了围栏对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围栏后草地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使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温度明显减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氮的恢复,但出于土壤有机碳、氮的积累相对较慢,大部分又积存在土壤表层,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围封的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