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根据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划分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的五个维度阐述相应的培养途径,包括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学习社群、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完善跨学科导师组制和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等。研究发现:IGERT项目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围绕有潜力的跨学科研究生组织师资和其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跨学科身份认同。这为我国高校在强调“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我国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有20余年历史.质量提升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这由其自身内在发展需求和外部形势所推动.然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还面临诸如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案例教学及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现实困难.针对这些困难,论文以H大学教育硕士培...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学领域内的“外来者”,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13位跨学科考入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与专业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专业声誉的学科激励作用,加强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以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逐年增加。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优秀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来说,利用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支持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从而提高培养高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也就成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本文阐述了高校硕士跨学科教育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及跨学科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培养的现存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研究如何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选取在该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5个维度分析了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生和硕士生两类学位项目培养特色。学习并借鉴其经验,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从优化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培养方案、激励跨学科合作交叉融合、强化合作研究与推动原始创新、提供师生互选和执行全过程严格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7.
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报考和录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普遍。跨学科硕士研究生面临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差异,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课题。跨学科硕士研究生也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本文以蔬菜学专业为例,分析了跨学科硕士研究生面对的不利条件及其优势,提出了提高农科院校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银 《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56-158
文章围绕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体情况,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构建交叉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应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硕士培养,提供多维度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博士是面向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而设置的高级专业学位,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趋势和人才培养能力看,我国已具有开展此项工作的良好基础。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开展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接轨农业教育国际化的高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积累,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较为完善的发展布局,均为农业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提供了可行条件。未来,农业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强调学术研究与职业导向并重、专业性与应用性共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能力训练两手抓。  相似文献   

10.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纲要》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核心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以培养科学精英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已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领域性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与研究型大学及其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的矛盾,是培养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虽然起步较早,但招生规模较小,好多学校的教育尚在摸索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进行比较,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更好地发展非常有意义.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从研究生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加快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陈翠荣教授的著作《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虽然起步较早,但招生规模较小,好多学校的教育尚在摸索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进行比较,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更好地发展非常有意义.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从研究生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教育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的特征,即他们多为自发地通过考试选拔进入硕士或博士阶段学习,其目标取向既有学术性追求,也有各种复杂的生活性追求.认为跨学科比例高、学科背景复杂是我国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出特征.学业适应需求与教师有限指导之间的矛盾、成长周期与跨学科优势体现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两大挑战.指出应加强前期合理选拔,注重考查研究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原有学科基础素质;教师也要了解跨专业研究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技巧;在院校层面则要通过跨学科课程和项目的优化设置,建立基础知识补充的有效督导机制,对跨学科培养给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究生培养方案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决定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基础因素.美国是教育技术的起源地,其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尽管我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但是教育技术的学科本质是不变的.因此,借鉴美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点对于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在分析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多元授课方式,并扩大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渠道.  相似文献   

17.
<正>人物介绍贾晶,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大唐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南开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计算机工程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大唐大学成立于2009年。根据集团的人才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唐大学肩负着教育部下达的工学硕士及联合培养博士的学历教育任务,以及集团要求的促进员工成长和再教育的培  相似文献   

18.
对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会导致研究生教育的错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图景中对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指出应用型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专项实践能力为主、以情境实践能力为辅,并从教育系统的教育者、教育载体、学习者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首先简述了跨学科与建构主义,然后分析了跨学科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最后论述了基于建构主义的跨学科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专业理学硕士学位项目是美国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被誉为“自然科学与数学专业的MBA”。它与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今后的发展同样存在动力与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