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我国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和社会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尽管近些年新工科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仍面临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程度有限,缺少情境化的案例教学,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不健全,工程教育内容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从而阻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不利于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文章从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提出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工程领域的隐性知识,促进新工科人才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高效转化,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职位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实际工作职位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指出高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与实际工作职位的需求相一致,提出从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核心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转变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还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其如何从职位需求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石油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这要求石油工程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领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吸收新科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国传统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信息化能力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信息人才已成为制约信息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考察信息人才的培养对社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德国和印度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在考察各国社会信息化政策基础上,遵循人才培养从理念(目标)到措施(培养实践)的路径,在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全面阐释四国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上各具特色的传统,并分析了四国在信息人才培养上的共性和差异性.目的在于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增进对各国强大的信息化能力基础上人才培养策略的系统了解,为我国信息人才培养、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未来制造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背景模式下,以信息化大数据为背景,着眼于面向经济和社会建设主战场,以机械工程(数控加工)为主线,将机械、信息、设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构建契合市场需求"工匠型"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广泛,社会需求量大,但近年来高校的招生人数出现下滑趋势。文章从专业定位入手,分析了地区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的方向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及方法手段、师资队伍及实践教学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计算机与软件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跟不上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等问题,提出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完善专业知识领域为基础、强化实践创新为核心,推进国际交流为导向、健全就业创业为保障,为培养高端创新型软件人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战略资源。培养和造就大批现代信息管理人才 ,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特点入手 ,结合我国的现状 ,提出现代信息管理人才应具有的六类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学知识、哲学知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  相似文献   

9.
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地学领域既掌握软件工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了解地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地学信息化特色软件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了软件工程教育和地学领域背景知识教育并重、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适应地学信息化需求的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需要从多角度深入剖析、精心设计、协同共进并实践探索的系统性工程。依托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特点,注重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工科院校可建立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为先进制造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一般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