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而城市化进程中诸如开发区建设、大学城建设等所带有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旨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规划的控制作用、开展土地利用公示制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建立耕地实时监测系统,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而城市化进程中诸如开发区建设、大学城建设等所带有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旨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规划的控制作用、开展土地利用公示制度、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建立耕地实时监测系统,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及土壤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城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在耕地数量逐年锐减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随之变化。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利用1989年-2003年统计资料和2003年采样分析数据,对郑州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郑州城市化的发展,郑州市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持续递减趋势,年均减少耕地379.78hm^2,年均耕地减少率为0.96%;各区耕地空间变化率相差显著,尤以惠济区耕地数量变化较大;未来耕地数量递减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郑州市东、北方向,符合郑州市的城市化发展方向。研究还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扩张对土壤环境影响较为明显,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逐渐加重,尤其是铬的浓度增加明显,其次是砷,其他重金属元素则轻一些,土壤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在空间上与城市化发展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保护形势很严峻,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结合工作实际,重点阐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韩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形成这种状况的机理在于一个人在城市生活比在农村生活占用的土地更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占用耕地是由于城市化的不完全造成的。只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不减少甚至增加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坚持耕地保护,浅谈城市化建设与集约节约用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保护耕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耕地数量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取了近25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浙江省近25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力。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耕地变化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耕地变化空间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是形成浙江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利用耕地基尼系数定量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的方法和其理论依据。以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例,结合其他指标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耕地基尼系数值利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域的稻田耕地质量分为4级以显示各市水稻田质量差异程度,然后文章提出耕地洛伦茨曲线的优化,最后文章对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质量差异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并对耕地基尼系数的相对性和变化幅度的微小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耕地基尼系数对区域耕地质量差异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简单快捷,为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程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全面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和消除耕地质量差异程度宏观政策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耕地流转的人文驱动力研究是近年来国内耕地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在以往研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中,耕地变化阚值和政策因子的量化是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化条件下的耕地变化特征入手.借鉴logistic曲线构建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表明:耕地数量与驱动因子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而"耕地转用饱和度"与驱动因子之问表现出非常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人文驱动因子包括社会经济类因子和政策类因子.对于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耕地数量变化,后者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耕地流转的人文驱动力研究是近年来国内耕地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在以往研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中,耕地变化阈值和政策因子的量化是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城市化条件下的耕地变化特征入手,借鉴logistic曲线构建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研究表明:耕地数量与驱动因子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而“耕地转用饱和度”与驱动因子之间表现出非常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人文驱动因子包括社会经济类因子和政策类因子,对于快速城市化条件下的耕地数量变化,后者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ran’s I分析方法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昌盛  韦仕川  栾乔林  胡月明 《资源科学》2014,36(10):2066-2074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应用。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耕地质量指数在同一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自然等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聚集程度较高,等别指数次之,利用等指数较弱,空间格局上相对较为分散;②不同的空间尺度,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空间自相关水平;而且从镇级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③基于Moran's I值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通过引入空间权重刻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将其空间关联性作为“第四维”纳入到分区评价因素中,可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Moran′s 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以表征耕地质量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等别指数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Moran′s I值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应用。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耕地质量指数在同一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自然等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聚集程度较高,等别指数次之,利用等指数较弱,空间格局上相对较为分散;2不同的空间尺度,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不同的空间关联度。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空间自相关水平;而且从镇级数据来看,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3基于Moran′s I值的耕地质量类别划分,通过引入空间权重刻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将其空间关联性作为"第四维"纳入到分区评价因素中,可为耕地保护分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我国粮食供需相对紧张,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日渐明显,政府粮食安全目标与农户利益之间的矛盾尚未真正解决,农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粮食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着重从空间分布角度,通过研究两个不同时期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及引起的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变化,探讨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并以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中西部地区耕地数量净增加了0.82×104hm2;②减少的耕地中,三等地减少数量最多,一等地减少量最少;增加的耕地中,五等地增加数量最多,一等地增加数量最少;③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粮食总产净增加了0.52×104t。其中耕地减少使本地区粮食总产减少了39.09×104t,二等地和三等地的减少对粮食总产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分别占粮食总产减少总量的28.36%和44.82%。同时增加的耕地中,二等地的增加对粮食总产增加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占本区粮食总产增加量的44.53%;④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方法,借助Erdas8.5、ArcGIS9.3以及Fragstats3.3软件,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7个乡镇2010年耕地压力空间分布规律,讨论了耕地压力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及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耕地受其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岩性、地貌、坡度上分布差异显著;②耕地压力空间差异较显著,长江以北大部分乡镇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而南部乡镇耕地压力指数基本上大于1.5。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且经校正将研究区分为4类区,包括无压区、边缘区、低压区和高压区;③由于北部地区开垦了大量的坡耕地,缓解了耕地压力,使得北部地区耕地压力比南部地区小,但土壤侵蚀综合指数较南部地区大,即生态破坏较严重。因此,通过大量开垦坡耕地来缓解耕地压力虽能暂时起到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加快耕地水土流失的速度,最终会大大增加耕地压力;④缓解研究区耕地压力、维护生态平衡要结合城镇化进程,促使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异地供给方式解决粮食问题,降低粮食自给率;在推行生态退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现有中、优等别耕地;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种植粮食作物为基础,畜牧业、林果业、药业为主导的农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西安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用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婕  张华丽  延军平 《资源科学》2010,32(8):1520-152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城市用水量和用水部门结构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西安市1978年-2007年城市用水和城市化有关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城市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程度对城市用水量影响的关系模型,并对城市化主要指标和城市用水部门结构进行曲线拟合,探究西安城市化主要指标对城市用水部门结构的影响,为促进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城市用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城市用水部门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城市生活用水量随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呈现单调上升的特征;生产用水量随GDP的变化呈倒"U"型线走势,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西藏将迎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必然给耕地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分析了西藏耕地资源的现状与城市化对耕地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就应对城市化所应采取的耕地保护对策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李茂  张洪业 《资源科学》2003,25(3):49-56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5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东南部耕地粮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耕地数量有限、人口稠密和复种指数下降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它是城乡用地矛盾最为激烈的集中区。城乡结合部的耕地保护问题和对策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的全局性问题。研究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有利于协调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戈大专  龙花楼  杨忍 《资源科学》2018,40(2):273-283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特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林地转型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人均耕地面积视角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由不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趋势性转折过程。基于全国10km栅格分辨率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中国71%的耕地覆盖区人均耕地面积由逐步下降转型为稳定上升,基本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此外,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定量识别了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耕地利用转型的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在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不同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