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伟鸿 《考试周刊》2012,(22):60-60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后者是所谓激“问”.而激“问”又常常要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数学教师的提问艺术显得比其他任何学科教师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谈现代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提问是一种极其古老且常用的教学方法,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法来进行教学。他认为,教学应“循循善诱”,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探求知识。其后《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而不要勉强牵拽;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要启发而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出结论。《学记》还提出了“善问”与“善待问”的思想,要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激“问”。激“问”也常常需要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说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抓手”。课堂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提问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4.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启发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更要注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设疑。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达不到让学生积极参与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课堂上,真正的学生参与,应是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当然,这一切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有时学生虽无疑问,教师可以“制造矛盾”,形成悬念,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是古人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  相似文献   

8.
旷玉萍 《云南教育》2002,(31):48-48
在目前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不习惯于听学生“讲”,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和问,面对学生的问和答则不够重视,使之流于形式,这对教学实在不利。一方面失去了最佳教学时机,另一方面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得不喜欢“张嘴巴”。我认为教师重视学生的“问”和“讲”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讲”。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要转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话不再是圣旨,教师与学生是学习中的合作者。教师就像“牧羊人”,学生就像“羊”,“牧羊人”要给“羊”找…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 ,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张 :“故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意思是说 ,做老师的进行教学 ,要善于培养学生思考 ;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 ;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 ;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 ,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是古人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基本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今天 ,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今天 ,面对古人的教诲 ,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又怎样来启发诱导学生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 :…  相似文献   

10.
<正> 早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是说,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着他;给他点明解决困难的“诀窍”,而不是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些有关教学的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徐德兰 《课外阅读》2011,(9):107-107
《学记》中讲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激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而不是压抑学生思维,要适当指明思维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高度概括。那么,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该怎样运用和实施这一基本教学原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问”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前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设计一个好的教学问题,教师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问题中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并在解答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三是要使所设计的问题的解答方法能推广到其它情形中去,具有一般性;四是问题具有多种解决办法。要使课堂的每次提问都成为“有效的提问”,教师必须掌握激发“问题”的艺术。1郾摆出矛盾。即在新旧知识衔接点上进行设疑激“问”,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认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很多观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先秦时期教育专著《学记》中就反对教学上的注入式,倡导启发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三要”、“三不要”原则:“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强调要“道、强、开”,不要“牵、抑、达”。 一、道而弗牵 “道”即导,引导之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  相似文献   

14.
鲍善冬 《云南教育》2002,(25):46-47
《学记》上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它的意思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而不是压抑他们;要启发学生,开拓他们的思路而不要和盘托出。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更要注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一堂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切相关,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老师的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道”是诱导学生的思维“上路”;“强”是激发学生思维,探索问题到底;“开”是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达到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温故而知新,这些教学的心理学思想,对于今天深化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飞燕 《考试周刊》2013,(99):91-91
在教学中。“不懂问老师”是比较流行的校园文化,老师、同学都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尤其是学生家长总是叮嘱孩子“不会问老师”。那么,“不懂问老师”是利是弊,值得我们深思;怎么启发学生“不懂问老师”,也是一门学问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一种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而在教学中如何去引导学生成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俗话说“兴趣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在很多方面都还没有成形的高中生来说,好奇心、兴趣能帮助他们自觉的去寻找和掌握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抛砖引玉。《礼记·学记》上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君子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待问”。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因为“疑”是思之始,是学之端。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问” 该如何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是古人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基本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今天.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培  相似文献   

20.
许多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采取“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