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客观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逻辑实证主义忽视认知主体的力量,把客观性视为一种统计学上的平均,其目的是消除和控制情感、偏见或利益的导向,结果之一就是认知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被化归或消失,认知者或观察者逐渐消失,成为一种自我记录的装置.社会建构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调认识中的主体力量,视客观性为一种社会建构,客观性变成一种修辞学,一种权力,结果是滑向相对主义,并把科学意识形态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处于问题的两个极端,关键问题在于它们都是脱离了科学实践去考察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
约翰.齐曼在对科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其基础包括:“弱”实在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的进化认识论及语境分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当前科学哲学正在走向"语境论",这种走向与Science Studies有关。文章首先分析了"社会建构"所理解的"语境",这种"语境"用"社会重构"取代了"理性重建",从而走向了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其次考察了"科学实践"视野中的"语境",这种语境把科学置于自然-仪器-社会机遇性聚集的空间或场所,从生成论的视角,为科学哲学重新思考客观性、合理性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王娜 《科学学研究》2010,28(5):650-654
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建构主义科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极端但却并不令人满意的答案。前者将科学看作按照认识论规则"发现"的真理,后者将科学看作是由利益等社会因素参与和决定的社会协商的产物。本文试图从语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科学,表明科学既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也非纯粹社会性的,而是自然与社会相互塑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打破元科学研究领域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用反思性的实践逻辑取代"学究式"的理论逻辑,来呈现科学领域的本原面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场域、科学惯习、科学资本和科学实践等一系列"启发性概念",用以形成科学场域的实践理论。迈向实践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主张运用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和建构的结构主义认识论,去清晰再现科学场域的相对自律性特征,并倡导科学行动者利用科学反思性这一思想武器,实现科学主体的客体化和科学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以提高科学的自主性程度。  相似文献   

7.
常春兰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11-1615
库恩之后,相对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表面看来,主张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科学观也具有相对主义色彩,但实质上,实践科学观真正超越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实践科学观同样承认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但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都属于表象科学观,都主张知识是一种理论表象,而实践科学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卢艳君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科学知识社会学"两员健将巴恩斯和布鲁尔的一篇论战性文章,简要讨论了"相对主义社会建构论"的总体思路.斯蒂芬·夏平所著<真理的社会史>,将科学真理的成立归因于以信任为纽带、与社会秩序相平行的"知识秩序",是这一总体思路的出色实施.作者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即使消解了朴素的、大众化的"理性主义",也并不能消解理性本身.探索一种理性主义的建构论,也许是有希望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道德相对主义在现代社会泛滥成灾进行了分析。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上的多元主义、现代价值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以及后现代思潮的肆虐。  相似文献   

11.
罗纳德·吉尔将视角主义应用于解释科学现象,他将科学观察和理论模型都看成是视角的,并形成了对科学知识的视角主义解释。在他看来,科学家认识世界,观察工具和理论模型,都不是完全透明的,即都不是对世界的直接记录和陈述,透过它们,科学家获得的是关于世界的局部的、有限度的知识,而非与世界本身相符的客观真理。吉尔挑战了关于科学知识的两级解释即客观实在论和建构主义,他的科学视角主义,实际上选择了一种较为温和的中间立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对逻辑经验主义者倡导的传统科学理性所陷入的困境的剖析,以及对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为摆脱这种困境而走向相对主义的原因的揭示,阐述了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辩证理性的构成要素与优劣之处。文章认为,科学修辞战略为消解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争提供了一条适当的中间之路,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辩证理性为科学家达成科学共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传统军事安全,新安全观视野下的军事安全被赋予新的内涵,既包括应对军事冲突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备战与应战能力和状况,又包括应对自然灾害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应急能力和状况.技术是新军事安全的重要因素,反过来,新军事安全又是推动技术的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不同视域分析新军事安全对技术的本质、属性、价值、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形成的作用,是正确理解其时技术的社会形成的影响的合理径路.  相似文献   

14.
认识语境论在解决怀疑主义难题获得极大成功的同时也遭遇到相对主义问题的挑战。文章对认识语境论的主要构成以及与此相关的闭合论断进行了细致地解读,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认识语境论与认识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文章强调并指出认识语境论并不等同于认识相对主义,认识语境论的使用可以带来知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遭遇的困境与科学技术研究(STS)的特殊性为契机,巴黎学派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它既是一套分析科学与技术的有效工具,又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与社会理论:用广义对称性原则消解本体论的主客二分;用跟随行动者的灵活方法取代宏观理论框架说明微观现象的模式;用联结的社会学取代社会的社会学.在突破SSK困境的同时,ANT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中心的广泛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认识论 ,实际上受到了学科建制化表象的蒙蔽 ,并没有能够真正认清学科规训制度的动力机制 ,相反 ,哈耶克倡导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真实地揭示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学科规训制度同样适用。在此基础上 ,对近代科学的学科规训制度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和揭示。这对于认识学科规训制度的本质 ,理解现代科学产生的根源和动力 ,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布鲁尔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观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他一方面通过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制度的权威性类比,试图说明科学不过是社会常规;另一方面对寻找科学规范性的科学哲学进行意识形态的比附,论证科学哲学本身就是社会常规的产物,从而进一步解构科学的客观性。这种类比论证缺乏说服力。科学的客观性与社会常规的权威性有本质差异。因此,"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的论题远远没有得到合理地论证。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也是个体经与他人磋商而达成的一致的社会建构。以此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观上,建构主义者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主张弱化学科界限,课程内容应选择真实性任务,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上重学习过程轻学习结果。这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脑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和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当代脑科学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必须奠定在现代自然科学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脑科学的发展将最终揭示大脑的工作原理,精神自我认识世界亦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将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证明。  相似文献   

20.
自社会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就以激进的姿态挑战科学哲学,与科学实在论处于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之中。然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本质上承袭了科学实在论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承袭使它无法摆脱传统科学哲学的困境,其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科学实在论,造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两极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