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持续稳定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现状,选取Y省Q县95名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乡村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收入、工作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建议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而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来提高乡村教师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王德强  牛玉兰 《文教资料》2013,(7):119-121,129
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内蒙古某高职院校800名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表明:(1)高职生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相关;(2)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直接影响;而积极的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通过调查,在社会支持方面,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情感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观幸福感体验不同。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教师是依法治教的坚实力量和保障,开展依法治教有助于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通过对依法治教内涵的阐述,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建议。建立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和民主监管制度,为高职院校教师在经济收入增长机制、职称级别晋升等方面提供公正的平台,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高社会公民法律意识和教育执法队伍素质。在依法治教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主观幸福感水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明显且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高职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教师在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上差异极其显著。3)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调查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检验应对方式对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采取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情感平衡量表(EBS)、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河南省208名高职教师进行施策。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而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降低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3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2 059人,研究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着高度的两两正相关性;社会支持和自尊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在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所以,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提高自尊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主观幸福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流动教师的测量研究发现:流动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呈左偏态趋势分布,且上位、下位、外溢三种不同流动模式对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当前教师流动中选派的针对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教师流动的强制性等是影响教师流动中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应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当代教师的特点来设计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机制,以提升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并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工作本身的价值追求.通过对584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教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总体上达到中等水平,精力得分最高而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得分最低.男、女特教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我国男、女性常模.特教教师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龄段、任教类型、职务、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327名高职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生源、独生子女与否、家庭结构、月家庭收入的差异;不同家庭氛围学生、不同求助对象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高职新生的主观幸福感处状况良好,受家庭氛围、求助对象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考察了遗传素质、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生活事件、控制感等外部客观因素和内在主观因素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29名高职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0.7%的高职生有良好的主观幸福感,2.6%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较低,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性别和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教学效能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23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主观幸福感对培养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受到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国外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教师职业领域的相对弱势群体,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上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对92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幸福感现状,探讨和分析社会支持对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承担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通过自己辛勤的创造性劳动使得学生成才并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主观愉悦感。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教师个人因素、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学生以及教师待遇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合肥市10所小学的120名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合肥市小学校聘教师总体上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在编教师在总体满意度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收入福利及社会支持满意度上校聘教师显著低于在编教师;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学科、不同教龄的校聘教师在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主观幸福感呈下降趋势。此项调查研究结果对提高当下小学校聘教师主观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扬州职业大学的859名高职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袁和幸福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变量问,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宽裕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上。结论:生活事件是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都带来了一些冲击和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和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高职生进行研究,探讨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基本良好,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基本良好。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和年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各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教师幸福感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牵动着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为更直观地对职业院校教师幸福感进行调研,文章构建了包含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一级指标,薪资与福利等16个二级指标的幸福感衡量体系,从广州市13所中、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163名专任教师展开“职业幸福感”调查。文章基于层次分析理论将抽象概念“幸福感”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归因中,学校支持体系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最显著,其中人文关怀与民主管理、薪资水平、进修与发展空间、社会认可度和声誉排在前四。  相似文献   

20.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通过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高职贫困生支持源越广泛,支持利用度越高,幸福感程度越高;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内驱力越大,幸福感越高;避免失败的动机越高,行动力不足,幸福感水平就越低。高职贫困生社会支持、成就动机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支持总分、避免失败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将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可较好地调节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