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宣传”不等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传”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但“宣传”不等于“传播”。本文从“宣传”一词的西方词源入手探讨“宣传”的特性,以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对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与分析方法,展示“两会”报道的国际传播现状与所面对的问题,即“两会”对外传播不能十分有效地进行,致使国家形象受到扭曲.并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指出“信息传播不充分”、对外传播“宣传”性质以及“全球化过程”等是造成问题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摆脱传播困境的策略,即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 “窄播传播”也称“小众传播”或“分众传播”,是相对于“广播”而言的一种传播形态。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是面向广大未知的、不确定的受众进行大量的信息复制性传播,即“广播”;“窄播”则是大众传媒根据某些特别受众的需要进行的有特别内容的传播。 当前,我国电视传播日益向“窄播”方向发展,观众被分化为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府本身就是媒介 ,政府施政的过程 ,就是政府传播自己形象的过程。光“练”不“说” ,不会形成应有的形象 ;光“说”不“练”(或者“练”与“说”两张皮 ) ,形象也将大打折扣。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 :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即政府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销”政府的理念、服务、影响为指归  相似文献   

5.
孙雨婷 《青年记者》2016,(35):76-77
当今社会,信息在新媒体助推下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广,不少传播形式出现新的变化,“自来水传播”就是网络口碑传播的新形式. 2015年夏季,某国产动画片上映时,网友自发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帮助宣传,他们自称“自来水”,即“自发来当水军”,该词随后用来指自发进行宣传的人.“自来水传播”不像官方宣传渠道有较充足的传播资源,但传播效果往往并不逊色.经“自来水”推荐而流行的事物,其传播路径具有病毒式传播的特点,这种分享模式和传统营销中的水军与意见领袖也不相同,体现出普通网络受众的表达需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是扩大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四大经典受众理论观点,建立起“微观-中观-宏观”受众理论分析框架,从受众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上海社会组织的传播已初步建构了涵盖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的工作体系,但尚存在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忽视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了改变社会组织的“弱传播”,社会组织既要“走新”又要“走心”,还要尝试将“粉丝”转化成“粉头”,不仅要“留住”受众,还要将社会组织所推崇的理念“留驻”于受众,进而有效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在广播大多采用直播了。直播为新闻的“快”创造了条件,但“快”还不等于“新”,带“露珠”新闻须得具备两个条件,即内容新加传播快。内容不新传播再快也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9.
宋玉萌 《新闻战线》2022,(8):108-110
在“无视频不传播、无平台不触达、无情感不共鸣”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只有兼顾思想性和故事感的内容才能与网友产生真正共鸣。“年终报道2021”击中了网友的共性情感,以温暖和深沉的特色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方式——中央主流媒体+头部社交媒体平台+新媒体IP,在问与答的互动之中,实现“两个舆论场”的融通,体现了“新华美学”和“国社温度”。  相似文献   

10.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能否准确运用新闻语言,是能否真实、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事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新闻语言运用“失准”,造成信息传播不全或受众信息接收发生误差等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意不全。即由于新闻语言遣词造句不到位,使得传播的信息没能“打中”媒体最需传递或受众最想获取的信息靶心。  相似文献   

12.
方艳 《青年记者》2016,(14):12-13
“反转新闻”伦理评价起点的确定 新媒体技术使“大众自传播”成为可能,大众很多时候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大众自传播”是指通过微博等产品,网民能够以“我”为中心生产信息和内容,并且通过网站实现数字内容的传播和共享.①这种“大众自传播”现象影响着新闻生产乃至新闻业,特别是在新闻采集、新闻制作、新闻发布等环节.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是什么”是需要重新定义和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人可以发信息”不等于“人人可以发新闻”,也就是说“信息”与“新闻”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是通过某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获取新闻。当然,传播媒介并不仅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书信传播和电话等通讯传播。本文仅就公开的具有权威性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新闻中出现的不完整性作点探讨。 不完整性之由来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百姓这样议论:“现在的报纸没看头,报喜多报忧少”、“中央电视只有焦点访谈好看”等等。老  相似文献   

14.
冯军伟  高菁 《新闻前哨》2021,(3):98-100
新媒体环境下要塑造好戚继光形象,获得高效的传播,需要凝练“核心形象”,守正“传播理念”;关注“传播对象”,构建以“人”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开拓“传播渠道”,发挥矩阵内外联动的全媒体传播形式;策划“传播内容”,聚焦“个性文化”的内容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16.
杨娟 《新闻前哨》2023,(6):68-69
社交媒体中胡鑫宇案的传播情况表明,当前青少年抑郁知识传播存在传播效果不佳、夹杂非专业内容、传播对象有待拓展等不足之处,建议在抑郁知识传播中要“去污名化”、专业化与通俗化并举、顺应青少年媒介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17.
张鑫  肖诗荣  张均 《新闻前哨》2013,(10):63-64
植入式广告又称为“隐性广告”或“嵌入式广告”,是针对“显性广告”而言的。所谤隐性广告,是指广告传播一改往日单纯依靠说教和推销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使观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商品或品牌信息,继而达到广告主所期望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体育赛事等搭建“无国界”平台,通过建构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无国界”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促进“无国界”传播,是当下破除西方信息“铁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作为超级媒介事件,为疫情下的中德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一“无国界”平台的搭建、无国界议题的建构和社交媒体无国界的“破圈”传播,向不在场的德国公众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高校新闻院系是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培养单位,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专业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其选人用人标准如何,不仅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其他新闻传播类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具有示范意义.然而,目前新闻院系的招聘选人标准却存在诸多怪象.怪象之一是崇洋媚外.很多高校不顾自身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对于新闻传播人才一律将“有海外留学经历”奉为圭臬.这等于直接将众多土生土长的“国产人才”拒之门外.怪象之二是盲目攀高.一些新闻院系在招人用人上如果崇洋媚外心理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在国内人才使用上则盲目攀高,非“985”、“ 211”不要.一些自身并非“211”、“985”的院校,选人标准也是非“211”、“985”不“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