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定量超声骨质测量对健骨运动与钙剂补充效果的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林  张庆燕 《体育与科学》1999,20(3):6-10,5
本研究应用定量超声技术,在清华大学对健骨运动和钙剂补充效果进行了比较 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科学的健骨运动使绝经后女性跟骨BUA和R)S水平升高,骨 质疏松发生率降低;运动并配合钙剂补充的上述效应大于单纯位骨运动。表明合理的 营养补充和科学的健骨运动是提高骨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随龄增长骨量变化与健骨运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李彬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327-329
通过对老年人骨量变化与健骨运动的研究回顾,从运动健骨的角度,对不同运动项目、运动与非运动老年人群的骨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综述,明确了运动对老年人骨量和骨代谢活动的影响,对指导老年人的运动健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式的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骨代谢及其相关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方式的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长骨生长的影响,以为少年儿童的健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将4周龄SD大鼠24只,根据体重随机搭配分成对照组、间歇运动组和持续运动组,每组8只,运动组分别进行为期9周的持续跑台运动和间歇跑台运动,测定血浆骨代谢指标和血浆GH、IGF-Ⅰ和E<,2>及肝组织中IGF-Ⅰ的含量.研究结果:两运动组大鼠血浆ALP水平、肝脏IGF-Ⅰ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间歇运动组和持续运动组的血浆IGF-Ⅰ水平分别极显著和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间歇运动组血浆GH和E<,2>水平分别显著和非常显著性地高于对照组,并皆显著高于持续运动组.研究结论:9周间歇运动和持续运动运动皆可促进长骨的骨生成作用,提高肝组织中IGF-Ⅰ的生成和血浆IGF-Ⅰ的水平.间歇跑台运动对和青春生长发育相关的骨代谢系统调节因子的作用大于持续跑台运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有关的研究及运动干预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影响,对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项目的特点,提出适合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运动组合,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结果表明:轻跳,太极拳,太极推手,健身秧歌,健骨运动等有氧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发展更为有利。因此建议:通过科学的运动结合合理平衡的膳食营养,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结合适宜的力量训练方法来有效地延缓与改善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的状况,以提高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哈尔滨体育学院11个不同运动专项男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进行研究,为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学运动训练提供骨密度方面的资料。结果显示:田径、游泳、羽毛球、网球专项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STI值高于同性别青年组平均值,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体操、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跆拳道、柔道专项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STI值低于同性别青年组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得出不同运动专项、运动强度对我省体育院校男大学生跟骨超声骨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骨质变化除了与性别、年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和机械受力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表观遗传调控途径有关。表观遗传调控的3大主要途径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在遗传-环境范畴内,运动作为外源性力学刺激,可以通过调控DNA去甲基化促成骨生成,调控组蛋白修饰维持骨稳态和非编码RNA影响骨代谢通路,这些均是运动通过表观遗传途径改善骨质健康的可能机制。梳理近年来表观遗传调控在骨组织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为运动健骨和防治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乒乓球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CM-100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的测定,同时测定血睾酮浓度。结果:乒乓球运动员的跟骨骨密度与普通大学生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骨密度都与血睾酮呈正相关。结论:乒乓球运动对跟骨骨密度有促进作用,血睾酮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对62名40-65岁女性进行测试,探索长期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及身体成份的影响。结果:在未绝经组和已绝经组中,运动组跟骨STI均高于各自对照组(p〈0.05);运动组体成份指标LBM、SLM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运动组PBF和WHR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长期适宜的运动对提高中老年女性跟骨STI,控制身体成份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营养、运动和激素促进骨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骨骼需要一个平衡的“三角支架”来支撑,即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②充足的钙摄入,③正常的激素水平。通过在30岁前最大限度地增加骨储存,并在30岁以后降低骨丢失的速率,就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促进骨健康的理想运动方式是一天中进行多次的短时间运动,积少成多,而且要以各种方向和方位的负重运动为主。充足的钙摄入对达到峰值骨量和减少衰老性骨钙丢失极为重要,也是获取运动健骨作用的必备条件。激素水平的改变对骨量的影响最大,超过了运动和营养的作用。当今,只有为数不多的美国人能够做到摄入充足的钙和每周进行足量的运动.来增进骨骼健康。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黑龙江省青年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成分及跟骨超声参数的特点及相关性进行研究,为其科学运动训练提供有关体成分及骨代谢方面的资料。结果显示:短道速滑运动员体重、体脂率和瘦体重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差异显著,与体育类大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短道速滑运动员跟骨超声参数T值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和体育类大学生;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瘦体重与T值呈显著相关,瘦体重是决定跟骨超声参数的主要因素。得出长期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对黑龙江省青年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跟骨超声参数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维持和增加瘦体重及制定适宜的运动训练方案,对促进黑龙江省青年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骨健康,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性损伤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华东地区部分老年人跟骨骨密度(BMD)测量,探讨老年人衰老过程中跟骨BMD的性别差异以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跟骨BMD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跟骨BMD存在着性别的高度显著性差异,老年男性跟骨BMD明显高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常锻炼组的BMD显著高于不常锻炼组.结果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老年男性骨密度,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运动健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林 《体育学刊》2004,11(2):44-47
综述了运动健骨研究方面的一些可能性机理、学说、影响因素以及对将来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体骨密度是反映骨代谢状况的重要指标,体育运动对骨密度有较大的影响。研究人体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骨代谢的状况,评价体育锻炼效果,进而指导大众健身。同时,骨密度也是评价运动员训练状况和身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运动训练中掌握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价训练效果、防治运动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双能X线吸收技术(DEXA)是测量骨密度的主要工具。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有利于改善骨代谢和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李雷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3):34-35,41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绝经早期骨量减少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以期制定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异运动处方。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实验设计(RCT),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29)和对照组(n=26)。实验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骨运动处方干预。双光子X射线扫描法(DEXA))测定腰椎和髋部密度;递增负荷实验测定VO2max。结果: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指标的变化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VO2max实验组+11.34%vs对照组+1.22%,p〈0.05;腰椎BMD:实验组+1.13%vs对照组-0.52,p〈0.01;髋部BMD:实验组-0.13%vs对照组-1.11%,p〈0.05)。结论:本研究所制定的健骨运动处方安全有效,可提高VO2max和腰椎BMD并延缓髋部BMD下降,对于绝经后骨量减少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运动与儿童少年骨密度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负荷是骨生长、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适量运动可增加儿童少年的骨密度,而运动缺乏与运动过度会对其骨密度产生负面影响,并就其影响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有关运动疗法与绝经后妇女骨骼的研究越来越多.对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重点对运动疗法的机制、运动干预方案和效果、影响运动疗法的因素等进行综述,旨在找出适合绝经后妇女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运动途径.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通过定期的有氧承重练习及抗阻力量练习等运动方式可有效改善骨密度,并且结合激素替代治疗和补钙等综合方案可使该种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完善纵跳运动模型,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大鼠骨密度及股骨软骨组织骨形成蛋白-2(BMP-2)mRNA表达的影响,分析BMP-2影响骨代谢和骨密度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运动影响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内在调控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即分为安静组、游泳组和纵跳组。8周后,运用双能X线扫描仪检测所有大鼠股骨、椎骨的骨量、骨密度;运用RT-PCR半定量技术检测大鼠股骨软骨组织内BMP-2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计算出每个样本BMP-2的光密度值及其与对应内参GAPDH的光密度值的比值。结果:大鼠股骨骨密度的比较: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明显高于后者;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大鼠椎骨骨密度的比较: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明显性差异(P<0.05)。股骨软骨组织BMP-2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纵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游泳组与安静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纵跳组与游泳组相比增高的趋势明显。结论:1)运动可以引起BMP-2的升高,且纵跳运动比游泳运动在影响BMP-2的表达方面效果明显。2)运动能有效促进骨生长,股骨、椎骨骨密度明显升高。与游泳组相比,纵跳运动模式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更大。3)运动引起的骨代谢变化与局部细胞因子对骨组织的影响有关。机体可以将来自肌肉牵拉及重力的负荷转化为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骨的生成代谢。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法资料法和实验法调查119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16~18岁)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参加运动的情况。结果显示男性运动组与不运动组BMD值有显著差异性。女性中职生运动组有使骨密度增加的趋势。运动时间长、运动频率高的组别BMD也高。男性每日运动时间大于1h组与小于1h组的BM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运动对BMD有积极影响,运动频率大于3次/周及每日运动时间超过1h对BMD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