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实习超市是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层面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探索与最佳诠释。该文总结了五年来校园实习超市的发展与进行“生活教育”的探索,并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校本化实践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活的教育思想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创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针对我国当时毫无生机的传统教育,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活的教育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教育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从而探索一条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他的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当时的教育,尤其是对乡村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就在当今,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校本教学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黎君 《生活教育》2011,(5):31-33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原理共同构成。在现代社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仍然充满时代的气息,对推进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建设教师队伍、创新教育体系都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广西陶行知研究会现有80个陶行知思想实验学校,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上,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朱秋萍 《小学生》2010,(8):18-18
1“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1.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研究天地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理应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自我体验”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则说“生活即教育”。无论是杜威所提的“教育即生长”,还是陶行知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两者是相通的。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14,(1):F0004-F0004
广元市利州区栖凤小学。前身系市中区城郊小学。学校通过多年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探索和实践,2012年被命名为“广元市行知小学”,成为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倾力打造的重点城市小学。近年来。行知小学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以“践行行知思想·发展生活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创建现代生活教育的典范小学”为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师生幸福校园。  相似文献   

7.
今年10月18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生11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先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以实际行动认真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一、重温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光辉,有助于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要明确“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已经过世半个世纪。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感悟颇深。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陶行知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今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对国家课程一种补充的校本课程,随着对其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越来越不可否认,其对“教育生活化”同样有着新的价值,给这一教育原则增添了实效。“教育生活化”是在“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把“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以此提升教育的活力,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教育思想。它是针对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拉普他之厄”,即教育中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分…  相似文献   

10.
一、生活教育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活教育的理论最早由陶行知先生提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和改造。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内涵博大无比且全面,是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课程改革实践的理论宝库。《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何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小学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我校近两年进行了“生活数学”教育的研究。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即知识只…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第一特点是,“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农民是大众的最多数,教育首先要为农民服务。他指的大众也包括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他是为工农教育奋斗终生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以“工农劳动阶层”…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经历了艰苦、磨难、学习、探索、追求,他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三个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与人民生活向前发展。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经历了艰苦、磨难、学习、探索、追求,他创造了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三个方面的思想。其核心是: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促进社会与人民生活向前发展。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命脉。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  相似文献   

16.
夏雯 《成才之路》2021,(13):98-99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现代幼儿教育要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文章从幼儿日常教学入手,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等方面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出发,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实践生活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建英 《教师》2010,(10):122-123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郁桂珍 《文教资料》2006,(34):69-70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且又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主要观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知行”、“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核心内容,因为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反映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不因星转斗移、社会变迁而湮灭光泽,过去、今天、将来永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一、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实践第一思想1934年7月,《生活教育》刊登了署名陶行知的文章《行知行》,标志着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和生活实践中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中必须体现出三点:1.生活即数学;2.社会即数学课堂;3.教、学、做要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