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其基本途径是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一、从词语入手理解句子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中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  相似文献   

2.
一 记叙文阅读题记叙文阅读题是所有的文体阅读题中使用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 ,其考点主要包括 :1 文体知识的理解。如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中心与详略、结构方式、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2 文句的理解和品味。如①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 ;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 ;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 (含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 ,明确段的中心意思 ;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  相似文献   

3.
文言翻译固然要强调直译,一些关键的词语更要力求做到字字落实,然而文言词语的表达作用总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因而句译时,我们不仅要弄通文言词义、句式,而且要联系上下文义,准确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若孤立解词,望文对义,把直译片面地理解为机械的古今词语对译,就难免  相似文献   

4.
文章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必须把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楚。句子教学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如何让学生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清楚,这里面有一个“结论”与“过程”的问题。好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经历理解句意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句意的结论。请看下面两个句子的不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测、琢磨、感知词义方面,我总结了四种方法。一、寻找与词相对应的补充句词语在文章中总是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中有些句子或是该词的具体描写,或是该词的补充说明,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大体与该词的意思相二致。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基础,不少课文后面安排了“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的练习题。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2课《“你们想错了”》课后第二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带点的词语。 “‘哼!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方志敏淡淡地说。” 类似这样的句子,其意思本身就较明白,怎么还要求理解它的意思呢?究竟怎样理解?怎样表达? 一、让学生明确句义和含义的异同。句子的意思,就是指句子表面的意思,如同词语的本义;句子的含义,就是指蕴含在句子里面,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没有说出来的感情,如同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方志敏淡淡地说”的表面意思是:方志敏很自然、很平淡地和敌人讲道理。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材料往往都有一定的文章信息,能够传达某种内在的信息。不过并非所有的文字负载所能够表达的信息全部完全相同,一个句子往往由很多词语构成。另外,部分词语在阅读材料中所表达的意思往往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该词语,那么其所能够表达的意思也会含糊不清,有得则不然。  相似文献   

8.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9.
第五册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第六册注意句与句的联系怎么说就怎么写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相似文献   

10.
完形填空题是常见的能力与基础知识测试融合在一起的题型。那么,如何掌握其应试技巧?请看以下具体步骤和方法:一、通读全文,把握住首尾句通读全文时,要善于抓住表达文章中心内容的关键句子、词语,弄懂文章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文章首句和尾句往往就是主题句,它为我们提供一个了  相似文献   

11.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语句,那就难以理解文意、语句,包括词语和句子。具体地说,关键语句包括:对于事情意义、人物性格、段落或文章中心具有突出表现功能的句子,总提或结论性的句子,表示“文眼”的词语或句子,画龙点睛的句子,承先启后的句子,反复出现(包括在反复出现中略有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等等。关键语句可以出现在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关、中间、结尾等任何一个地方。把握文中关键的语句必须具备的能力是:①善于发现关键的语句的能力;②正确理解关键语句自身的结构和意思的能力;③明确关键语句与文内其他内容的关系,认清关键语句作用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里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中指出: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要有一定的语文修养,而“语文修养”又主要是对词语和句子的确切认知。对句子的确切认知又主要是就其结构而言的,  相似文献   

12.
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大体有三点要求:其一,要读通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其二,要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的意思;其三,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领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几句话的意思,注意带点的词语。”这个问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把句子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把句子读懂,了解其含义;二是着重领  相似文献   

13.
刘振新  李宇飞 《教师》2013,(8):96-96
善于阅读的人总是选择重要的词语组成句意,选择重要的语句领会文义。在阅读过程中,下面几种类型的语句应当作为重要的、关键的语句来阅读。通过它,就能很快地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1.主旨句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来概  相似文献   

14.
阅读恐怕是我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了。各种大小考试中,阅读理解试题由三到五篇文章构成,每篇文章后有三到五个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我们得从题后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文章意思的答案。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小生我总结了一下,它的题目可能涉及的方面主要有: 一、词或短语的意思。要求确定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关键事实和对细节有影响的词语的意思。二、句和句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求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要顺利地读懂文章,必须真正透彻地理解词语。下面我们就告诉大家几个妙招,帮助大家顺利地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我们首先可以用文中的原句,理解词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在理解这些  相似文献   

16.
句子是由一个个词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构段成篇的基础。理解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是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如读一篇文章,只有一句句读懂,才能弄清全段、全篇的意思。因此,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低年级儿童年幼识浅、理解力有限,对句子的意思多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特别对一些含义较深、结构较复杂的难句、长句,或运用了修辞方法的新句型,理解上更感困难。其毛病多出在对句子的“主干”与“枝叶”分辨不清;对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透;对比喻句“用什么比什么”领会不深等。例如1990年南昌市东湖区二年级语文试题中,要求读一段话,分别把几个句子的主要意思填写在括号里。结果,不少学生对句子的中心抓不住,缺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的能力。为此,下面介绍几种适应低年级学生采用的简而易行的方法,以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规律去复习句子,理解句意,  相似文献   

17.
准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对于不同的句子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它:一、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内容较复杂的长句。对这类句子,可以先抓主干或关键词语,了解它的大概意思,进而联系修饰成分或连带成分去完整理解。二、用修辞知识去分析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这类句子可能不长,字面意思也明白,但它的言外之意却需用心领会。这时就需要用修辞知识看看其中有无比喻、反语、借代等的内容,找出隐含的意思。三、联系全文,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或文体去深入领会句意。句子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把它放到特  相似文献   

18.
自然段是一级语言单位,它由一个或几个句子组成。段与句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要真正弄清段的意思,就必须认真分析段的结构,分析段内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句子与全段的关系,即一句话一句话是怎样连成段的。这是三年级段的训练的一个重点。 那么,怎样分析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呢?其方法及步骤有: 一、标句码,明句意。数句子,并用序数字标出段内所含句子的编码。在一般情况下,段内有多少个句终标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就有多少个句子。然后抓住段内各个句子的关键词语,加上圆点,明确每句话的意思。 例段:①这些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  相似文献   

19.
句子是由词儿组成的。句子教学,一是要把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讲清楚,引导学生确切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斟字酌句的良好的阅读技能和习惯;二是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练习运用,提高学生遣字造句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要学生懂得朗读时加重语气的地方不一样,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一样,这是属于逻辑重音的朗读训练.所谓逻辑重音,就是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含义而对某个词语加重读音予以强调.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同一句话,强调的内容不同,逻辑重音也就不同.把握住句子中的逻辑重音,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句意.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