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作为中国文化史及哲学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之一,至今已被译成英语60余次,译者身份多样,既有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哲学家,也有国内学者。哲学家刘殿爵翻译的《论语》有着其它译本难以企及的销量。本研究立足于刘殿爵《论语》英译本,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用Wordsmith5.0软件对译者风格进行数据统计和定性分析,以探讨刘殿爵有别于其他译者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连接是语篇实现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手段,翻译研究也可从考察语篇连接手段入手。本文对《论语》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不同译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的异同。研究选取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与刘殿爵英译本,构建《论语》英译文语篇语料库,并运用语料库统计手段,对两位译者英译文语篇的连接词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亚瑟·韦利译本和刘殿爵译本在连接词的使用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特征,连接词在两译本中均较为频繁使用,且在最频繁使用和最不频繁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上趋于一致,在最常使用和最不常使用的单个连接词上也基本一致。两者在连接词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亚瑟·韦利译本连接词使用总量更多,常使用的连接词类型也更多,但刘殿爵译本对某些个别连接词的使用强度更高。该研究发现对《论语》英译文语篇解读及汉英翻译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论语》英译本翻译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采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目的是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论语》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功能语篇分析出发研究《论语》英译本的翻译,可以揭示原来被忽略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领域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是翻译学与生态学有机融合的一个交叉学科。本文在对生态翻译学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了汉语典籍必须从三个维度入手,分别是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在具体论述中,选择儒家经典《论语》为例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论语》英译研究的适用性,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以威利、理雅各以及刘殿爵的英译《论语》中的个别翻译范例开展功能语篇分析。通过给予三个版本客观的评价,来对比原文和译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盛俐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108-111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联姻,提倡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文章将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探讨《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中源语和译入语间的三维转换,对葛浩文这一成功译作进行解码,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以期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更好地推向海外.  相似文献   

10.
以汪榕培教授的英译本《牡丹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选取书中的典故翻译为例证进行研究分析。从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汪榕培教授是如何做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的,并对汪教授使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行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1.
《狼图腾》是在我国文学作品学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灿烂的瑰宝。优秀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是提高我国文学对外交往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狼图腾》的英译本不仅做到了翻译到位、适宜外国人品读,更是在海外销量惊人,一度创造了我国文学作品版权海外输出收入的新纪录,成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向外输出的典范作品。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分析生态翻译学及《狼图腾》的图腾文化及生态观念的基础上,评析了《狼图腾》英译本,并对文学作品对外翻译问题及如何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国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12.
周扬  姚志忠 《海外英语》2014,(13):159-160,162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理论框架,该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江雪》的两个英译本,并以期得到最佳译本。  相似文献   

13.
李艳玲 《海外英语》2013,(7X):113-114
《红楼梦》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从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出现了9中英译本,成为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中国古典巨著。因而这一名著理所当然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前人已从双关语理论,顺应论等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然而如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红楼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从该理论视角对霍译本人名英译研究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该文尝试将生态翻译学与《红楼梦》相结合,从新的视角探讨译者是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再现名著的精髓,希望能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1-2,4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论语》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探讨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即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相似文献   

17.
高巍  白静 《海外英语》2012,(5X):1-2
生态翻译学为解读《黑奴吁天录》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译有所为"的角度,宏观地从主观动因和客观影响两国方面对《黑奴吁天录》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是译者林纾在生态翻译环境主客观因素下,作出的符合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谷绪薇 《英语广场》2023,(13):17-20
生态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全新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富萍》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诠释译者对文本进行移植、适应选择,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译英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和"翻译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将十八大报告的英译本和奥巴马胜选演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指出,生态翻译学对时政文体翻译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宋词词牌名的许渊冲英译本,可得知许渊冲的译文讲究翻译生态平衡,并且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分析角度体现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该文在梳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宋词词牌名英译案例中许渊冲先生的具体翻译实例,客观讨论了生态翻译学所阐述的思想.通过研究生态翻译学,在诗歌研究,尤其是宋词词牌名研究方面给后人提供相对新颖、全面的研究视角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