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促进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促进外语教学○罗素连(江西省旅游学校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学校必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满足旅游事业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服务人员的需求。著名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所倡导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一种重要又有广泛前途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方华 《教师博览》2023,(11):14-17
<正>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接受过不少人不同内容与方式的教育,这些都对我们的习惯、性格、价值观、人生观、工作与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形成提供了多样的有机养分。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我同样接受过不少教育,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让我不断学习与成长,没有走歪路,还能成为认真工作、努力学习、勤俭持家的健康之人。其间好多“贵人”的“一句话”,让我终身受益,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在我漫漫人生道路上得到的诸多“一句话”“点拨”的例子中,有两个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3.
“五带形成”演示说明器的自制沙市教育学院文志华(434000)地球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与地轴方向之间有一个23.5°的偏角,所以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而这又导致地球上不同的地带接受太阳的热量有多有少,这就是地球五带形成...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与接受.宋代文人对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仲,虽接受他勇于独创新见,但观点大多与作者初衷相悖,从接受理论来看,"误解"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应给予容纳.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对象为根本建立职业教育目标分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人”置于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中,以人为本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所在。职业教育的对象以不同层次、学制的职业院校学生为主体,同时,还包括其他各类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员。生源不同,教育目标自然有不同的梯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初中教育存在“分流”与“渗透,两种模式。所谓“分流“,指社会总生源流向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即一部分流向普通学校(班),接受普通文化科学教育;一部分流向职业学校(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所谓“渗透”,是在初中教育各阶段各方面各环节将普通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全体学生既接受普通教育,又接受职业教育。分流模式的具体办学形式有:①单独设置的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②普通班与职业班并存的初中;③初三分为普通班与职业班的初中(“初三分流”),⑤增加一段时间对未升学的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的戴帽初中(“三加一”)。渗透模式的具体办学形式是综合初中(有三年制和四年制两种)。分流模式实质上是西方双轨教育制度的变  相似文献   

7.
赵承松 《小学生》2011,(5):26-2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而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所谓的“答案”他们知道却不一定接受,更不一定能理解。如初一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文章,篇篇与生命相关,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习后,一部分学生写周记,将答案抄上后却给出自己截然相反的认识一生命应是自由、不受约束的,我应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相似文献   

8.
张辉 《考试周刊》2012,(19):108-109
高中政治教学中“价值”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难,而且在必修1《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又出现了不同的解释,甚至两者表面上看上去有概念矛盾的地方,这使得学生更加无法接受。那么同样是“价值”,两者到底是否存在矛盾,或者有何区别与联系,应当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呢?本文对此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梁娜 《家长》2023,(28):22-23
<正>换老师事情虽小,但考验的是孩子的适应能力,锻炼的是孩子看待问题的态度与方式。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这个变化带来的影响,让孩子接受生活与成长中的“出其不意”,只有这样,面对人生中的“变幻莫测”,才能够“泰然处之”。新学期是崭新的开始,不少班级都换了新老师,这对所有孩子而言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近日,一位初二的学生家长找到我,说孩子和原先的英语老师有很深的感情,换老师这件事让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对新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我发现孩子年龄越小,对换老师这件事的接受能力越差、接受过程也越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学生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使其思想、智力基础、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以至学习效果各有差异,出现了接受能力强与弱,进步快与慢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那些我们认为较弱较差的“后进生”,教师必须尽心尽力地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促其赶上先进行列,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而尖锐的问题。下面是我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接受性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由来巳久。但是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本对接受性学习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以求对接受性学习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把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淡化了分数,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原因,给予不同的语言评价。教师评价的话语既要委婉,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既要有警示之意,又要让学生乐意接受。下面有几种数学作业评语的类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德育当先。抓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接受或多大程度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如果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往往被当成“耳旁风”听不进去,甚至还可能发生冲突;相反,学生如果对教师具有积极的态度,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接受并努力去执行。因此,要想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教师的批评与要求,就要先取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我班学生乐×由于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愿承担抚养义务,这使乐×的幼小心灵受到…  相似文献   

14.
刘菊 《文学教育(上)》2009,(14):158-158
“诗无达诂”之说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清人沈德潜这样解释“诗无达诂”:“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赋诗、鉴诗没有固定的方法,以读者对诗的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文艺无达诂从“诗无达诂”衍生而来,意为文艺鉴赏无定法,不同的鉴赏者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场不同,同一鉴赏者对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思想气质影响了有金一代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人在不同的形势下对庄子作了有选择的接受,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金朝初期“借朝异代”的诗人,内心多有两难情结,在接受庄子时重在从中获得精神的解脱;中期诗人成长于金朝,更多的是一种仕宦苦恼,期冀的是生活的自适,因此接受的是庄子“自适其适”的观点;晚期国力日衰,政治环境险恶,他们于庄子那里吸取的则是随遇而安、顺势而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文学接受论散见于他的文学艺术批评文章,其要点有三:“前期快乐”是原则,也是接受效果;对人物的“同情”基于“理解”,而“理解”也成为接受者对高水平创作的心理吁求;“认同”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表现,也可作为作品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在论述方式上,弗洛伊德对文学接受心理特征的分析总是与对文学创作技巧的探讨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7.
明代格调论力主师法盛唐诗的高格逸调,导致古典唐诗学在明代走向全面盛兴。正德时以“前七子”为代表,形成第一高潮,嘉靖初渐趋低落。“后七子”出,格调论唐诗学得以复兴,他们弘扬“前七子”唐诗观的基本层面,同时又发展了格调论唐诗观:对唐诗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修正,对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唐诗接受范型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9.
读书得间     
识字即会读书,但理解旨意却有不同的层面。“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对作品得不到读者正确理会的埋怨:“作者死了”是接受美学将阅读的主动权、主导权从作者身上剥夺的极端宣言,以个人的感受与文本对话,二度创作,作者本来的“其中味”并不重要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文本在远古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语义上产生了文化断裂,影响到历代对《诗经》文本的接受与解读,而历代对语义缺失的诗本义的接受取决于历史的发展、生活的环境、政治的变迁以及时人的思想观念,因而对于同一文本的诗三百,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出于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解读,表现出或侧重于政治经典,或侧重于文学经典;或具神圣色彩,或具世俗性;或以道学阐释,或以真情感悟的接受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