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一个从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材料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硅酸盐研究室,1960年3月单独建所。现任所长郭景坤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化学家严东生教授为名誉所长。该所现有10个研究室,4 个技术室及情报研究室,还有1个综合工厂和1个中试基地。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解决新技术所需要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晶体、特种玻璃及非晶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2):165-166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究研所(简称西北水保所)的前身是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建于1954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原西北植物站和黄土试验站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多学科的水土保持综合研究机构。1958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该所筹建西安植物园和开办西北生物土壤学院。1958年5月院通知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1964年国务院批准,该所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1965年该所专业机构调整后,将其植物分类研究室和农业研究室远缘杂交研究工作和部分科技人员划归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安植物园交由西北分院直接领导。1970年该所下放陕西省,由宝鸡市、省水电局和省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西藏微生物研究的几大领域,如高原极端环境微生物、湿地微生物、民族食品微生物以及特色真菌资源,为自治区"西藏特色菌类重点实验室"之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5年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成立,旨在统一指导、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培养物资源工作,以加强对全院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支撑。2015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工作委员会,包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1个科研机构的12个资源库。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保藏的生物资源类型涵盖了植物种子和离体材料、人及动物的细胞株和干细胞、微生物菌毒种、淡水藻种、海藻等,以其基础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产业部门和大学所属的资源库,代表了我国生物资源设施保藏的水平;每年面向国家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环境治理、重大疫病防控、医药健康、生物能源开发、农作物育种等,提供各类生物资源4万—5万株/份。文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的基本定位、组成、生物资源规模,及其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并根据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共享利用的重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南红树林土壤真菌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红树林土壤层中真菌的分布特征。方法对采集自红树林土壤中的真菌菌株进行分离及纯化培养,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rDNA ITS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BLAST比对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种属分类地位。结果从海南红树林土壤中共分离出325株真菌,共14个属,其中青霉属97株(29.84%)、木霉属73株(22.46%)、曲霉属65株(20.00%)、拟青霉菌属(6.46%)、枝孢属(4.31%)。结论海南红树林土壤中真菌资源丰富,优势真菌种群为青霉属、木霉属和曲霉属。  相似文献   

6.
粘菌是营养及生殖方式兼有动物和植物特征的一大类真核微生物、分类上属于真菌界,粘菌无叶绿素,寄生或腐生,其营养体是多省内外而且祼露的原生质(体)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4):369-373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于1956年开始筹建,1960年正式成立.先后建立了生物研究室、化学研究室、地理研究组、地质研究组、人造卫星观测站和图书馆.1958年增设了土壤研究室.1960年后研究机构有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综合研究所和地质地理研究所,并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八个研究所.1972年新疆分院撤销,所属研究机构划归自治区科委领导.197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经过调整,设立了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地理研究所、新疆化学研究所及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改名  相似文献   

8.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微生物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英文缩写CSM)成立于1952年,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会现有17个专业委员会,5个工作委员会,一万余名个人会员,学会主办《微生物学报》、《病毒学报》等5种学术期刊。中国微生物学会目前是第八届理事会,2001年10月选举产生,现有理事135名,常务理事31名,现任理事长为扬胜利院士。  相似文献   

10.
黄如行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217-219,237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成立于 195 4年。建所 4 8年来 ,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在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 ,为国家林业和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 ,在国际应用生态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2 0 0 1年 7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 ,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行列。1 历史贡献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由东北林业研究所筹备处、东北土壤研究所筹备处和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农产化学研究室土壤微生物部分合并组成 ,…  相似文献   

11.
<正>郑儒永,1931年生于香港,广东潮阳人。我国著名系统真菌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儒永1949-1952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农学院植病系1-3年级,1952-1953年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病专业4年级并毕业,毕业后由全国统一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为真菌植病研究室,应用真菌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龙振昼 《知识窗》2007,(10):52-53
每个人体内都有100万亿个之多的细胞,而其中只有10%属于自己,剩下的都属于那些外来者: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  相似文献   

13.
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放线菌数量下降;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土壤中有害真菌数量增加;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有不同的影响,有机物料的施用能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尤以施用猪粪效果更佳;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各类微生物数量上升,以真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以新疆阿什里乡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退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宏基因组研究的思想与技术推动了微生物组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微生物基因组以及健康、动植物和环境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数据库、标准化方法与分析工具。大多数平台聚焦于为项目或特定类型的微生物菌群提供数据支撑,难以满足更深入全面的微生物生物学研究需求。文章建议采用综合聚焦微生物分类单元总和的微生物系统组与聚焦特定生态位微生物种群总和的微生物组的思路,建设综合性的微生物组数据仓库,整合微生物分类、进化、生态以及相关"组学"数据与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系统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数据,支撑经高水平质控的综合性参考数据库、标准化的拼接与注释以及一流的数据汇交、搜索分享、深度学习和分析挖掘方法的研究开发。由此,亦将进一步集成大型微生物组项目的元数据及数据,形成数据综合完整、管理安全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的微生物组大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16.
自半世纪前第一个从海洋真菌中发现抗生素头孢菌素以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海洋微生物是特殊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由于海洋高压、高盐、低营养、低温或局部高温等特殊环境造就了海洋微生物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其产生的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活性物质正为人类所用。  相似文献   

17.
设施栽培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露地,放线菌数量下降;在大棚中,种植年限长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年限短的,土壤中有害真菌数量增加: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有不同的影响,有机物料的施用能增加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尤以施用猪粪效果更佳;连作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各类微生物数量上升,以真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施用微肥对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施用微肥的麦田土壤微生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微肥后,各处理麦田土壤微生物仍均呈细菌>放线菌>真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这与土壤微生物分布数量的一般情况相吻合;施用不同种类、数量的微肥对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影响不一,施用0.025%的铜肥可促进细菌、放线菌的生长,施用0.025%钼、硼肥可分别促进真菌、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随着施用浓度的提高则抑制微生物生长,而施用0.05%的锰肥固氮菌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赵劲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4):300-303,32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地化所)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科学综合性研究所之一,该所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目标,审时度势地进行定位和调整学科方向,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1986年,地处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搬迁部分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8月)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1993年更名为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998年该所被列入中国科学院分类定位试点研究所,1999年该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一期…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油脂,作为一种植物油脂的替代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行业.苹果酸酶被报道具有提高微生物油脂产量的潜能.综述了从产油微生物中获得的苹果酸酶分类、性质、基因.阐述其在微生物油脂积累中的作用,调控机制及其应用前景,并对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