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的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能力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估计。在生物试题中,涉及此方法的计算也比较多。如何更好地理解、记忆标志重捕法?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巧释巧记的方法。1巧释——画出静态直观图形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活动范围内,先捕获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捕获,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从而估计种群密度。通过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标志重捕法的重点在于"标志"和"重  相似文献   

2.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一种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计算公式为:N=Mn/m。  相似文献   

3.
张卓鹏 《中学生物学》2007,23(12):44-45
【例1】(2007年江苏高考试题)"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  相似文献   

4.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而种群密度调查则是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种群密度调查就是指对被调查的种群数量进行统计,可以直接计数种群的每个个体,也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后者又可以分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等。笔者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对高中生物学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俊霞 《生物学教学》2005,30(11):51-52
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常用的是取样调查法,即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要测定某地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  相似文献   

6.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高中生物学“种群的特征”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现尝试利用围棋模拟的教学策略开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7.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较难在常规教学中直接展示,学生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笔者指导生物创客小组设计制作纸雀-方箱模型,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过程,并尝试在课堂上用该模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8.
谭家学 《新高考》2010,(2):53-55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个体数繁多,其大小及动物的穴居、隐藏、飞翔等原因,逐一计数很困难。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根据不同种生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对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植物常采用样方法;对微生物种群数量测定常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法。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17,(24):57-59
在准确分析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引出课题、模拟实验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模拟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和动手实践,提升能力4个环节,其中模拟实验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设计中的两项创新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个体数繁多,其大小及动物的穴居、隐藏、飞翔等原因,逐一计数是很困难的.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根据不同种生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对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植物常采用样方法;对微生物种群数量测定常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法.这些实验方法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刘根生 《生物学教学》2006,31(12):51-51
生物学中有很多研究对象直接来进行实验,是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因而模拟实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稳态环境》(必修)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有关调查、测定、计算动物群密度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捉法。笔者认为,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应当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来体会和运用,为了避免将方法论当对作知识来讲授,也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领悟有关科学方法,并且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因此本文介绍一则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验。1材料用具绿豆一包,红豆50粒,大、小烧杯各一只。2实验原理使…  相似文献   

12.
标记重捕法就是在一个有比较明显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到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待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后,再重新进行捕捉,根据重新捕捉的个体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从而计算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一、对模拟实验的思考1.教材实验。在现行的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  相似文献   

13.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样方法是指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样方法包括点状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以下简单介绍了样方法在调查种群密度时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袁兰 《中学教学参考》2014,(14):116-117
<正>众所周知,图形具有简洁明了、寓意丰富的特点,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巧用图形、善用图形,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巧画图形,突破难点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一种常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法来估算种群密度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弄清楚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即为什么可以这样来测种群密度,就比较难了。因此,笔者尝试用图形来说话,就是把两次捕获动物都用图形来表示,如图1所示,大圆圈表示整个种群,涂黑的小圆圈表示被  相似文献   

15.
<正> 苏教版必修3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科学方法的内容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以科学方法作为脉络构建教材的知识结构。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建构数学模型、取样调查方法。如通过"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让学生体会种群密度的估算;通过"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机制"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等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调查和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系统分析的方法等。苏教  相似文献   

16.
<正>在生物与环境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计算包括种群的调查、种群的增长、酵母菌的计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下面对相关计算题的解法进行分类指导。1种群数量的有关计算1.1种群数量的计算(1)标志重捕法:种群数量N=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中的标志数(2)"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计算:设种群起始数  相似文献   

17.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研究者常常通过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8.
有关以生态学知识为背景的试题,通常整合许多社会和科技热点问题,特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考点综合分析如下。一、关于生物群落特征与群落演替的综合题型“生物群落演替”属于理解水平的内容,通常与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联系起来,涉及的计算通常是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来统计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种群与群落     
<正>例1图5中甲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图5A.甲图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一个营养级B.调查甲图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乙图中的曲线XD.若乙图中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丙图中的t_1时刻,此时丙的出生率等于死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根据创设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具体情景,首次通过"三维模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标志重捕法,自行绘制J型曲线、S型曲线并结合创设情景及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各模型的条件、增长特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