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以大学教育为视域,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教学设置的时代背景与特殊性角度,对其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散打专项教学应摆脱唯技术教学的现状,应结合散打专项技术原理与历史、教学与训练、科研与实践等内容,进行具体设置,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进一步符合大学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设想进行了探讨,以实现体育院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发展,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2006年会会议纪要》的精神,研讨制定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及课时分配),由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教育民…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关于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出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中国哲学中的某些观念说明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培养的能力和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办于1998年,由原运动训练专业中的武术专修发展而来。1998年初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设有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两门专项主修课程,首批招收40名学生。民族传统专业发展至2003年成立了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至今由原来1个班,发展成15个班,学生人数达528人(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9个班,共316人)。目前设有武述、体操、艺术体操、重竞技等4个教研室。全系教师2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助教6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系统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认为系统培养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有 :充分利用学生在校 4年时间尽早抓起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建立与完善培养体制 ,加大科研教育与教学比重 ,建立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引进激励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 ,上述培养途径对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影视武打课程的现状、可行性和开展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为以后高校如何建立和发展影视武打特色课程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结果】在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开设影视武打课程应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让学生能够发挥先天优势,以培养...  相似文献   

8.
对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去向进行分析,认为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适应就业需要的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立足于国际、国内两方面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法、系统分析法,运用文化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世界文化的多元走向进行探讨。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改进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类(术科)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适应的角度,对本院民族体育专业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与实施进行分析,提出从改进课程内容与发挥教研室教师群体优势入手,提高学生的“专项理论与实践“水平,以达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认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其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具体改革的趋势表现为,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科研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培养、提高表演能力和医疗养生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实用技能教学的比例。从而促进武术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而提高学生成功就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许建 《体育科技》2005,26(1):74-76
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法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知识面较窄,专业基本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综合教育能力欠缺;指导教师对中小学的教材、教法等情况需要进一步熟悉,教育实习的管理经验不足、针对性不够、组织和措施不力等。主要原因是教学计划未能突出主干课程的作用,教育资源未能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教育实习组织管理存在问题,有待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教学计划,加强对教育实习的总体规划和全程组织,建立教育实习检查评定的标准体系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新山东体育学院办学基本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山东体院是“寓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于一体”的训练培地、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它的办学层次要高,以培养高层次的体育人才为主;专业设置口径要宽,多上专业,形成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竞技体育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强,争取全国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警务实战训练的成效不仅决定着我国警务人员的实战能力,更是关系着广大警务人员生命安全大事,因此注重警务实战训练成效研究,探究警务实战训练具有实效方法是当前广大警校教学的重心。本文从案例与模拟一体化视角出发,以我校2015-2016级200名学员的实训成效为研究数据,探究案例、模拟一体化训练方法的实际教学成效,期待通过实验检验的训练方法能为我国的警务实战训练成效的提升及训练方法的科学化、体系化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武术谚语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说明习练武术的要诀。在武术教学中,谚语能使学生更直接、更准确的进行身体练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文章在武术教学形式特点和艺术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一些谚语,就能够实现“多”(信息内容多)“、快”(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速度快)“、好”(语效好)、“省”(节省临时组词成语、谋句的时间)地表情达意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教材体系的建立,必须针对学员的专业特点。现有的《运动生化》教材偏重基础生物学,且教材理论难于在运动实践中运用。为此,本文介绍了运动训练专业《运动生化》新教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黄东  卜凯  刘婷 《体育科技》2014,(5):120-12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师范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的技术水平、训练情况、教案设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评价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师范大学篮球专项本科生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能够满足实习学校学生的需求,大部分本科生课余积极参与训练,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效果评价能力较强,积极参与体育科研,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够新颖。  相似文献   

18.
围绕健康教育标准,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专项篮球课的兴趣与爱好,采用分组进行教学比赛模式和原教学模式授课。经过一学年的完整教学后,发现两组学生的专项成绩和身体素质都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新构建与整体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完成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南京体育学院实际并吸取兄递院校经验,对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构与优化,这对完善体育院系教学计划,更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分散实习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分散实习的现状,弄清分散实习的利弊,掌握分散实习的实质,文章运用问卷调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实习情况作了多层面、多角度、大面积、大范围的刻析的探讨,认为分散实习虽有一些特点,也有某些可取之处,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但不有完成实习任务,不能保证实习质量,不能达到实习目的,不利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