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体质健康标准对1200名市民进行体质测定,应用《健康状态自我调查与评价》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身体状况自评,探讨客观的体质测试综合评分与市民对自我身体状况的主观认知有无一致性,探讨不同体质等级市民身体健康评价主、客观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前期研究的《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量表》,对2005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组(20~69岁)1050名受试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经过内部一致性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能够测验到体质测试受试者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应用体质健康标准对1 271名市民进行体质测定,应用PSPP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身体状况自评,探讨客观的体质测试综合评分与市民对自我身体状况的主观认知的一致性,以及市民身体健康评价主、客观差异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将心理健康评定纳入体质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心理健康与体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与结论:当前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对人们的体质进行相关研究的数量较少,存在着以下问题:(1)引进国外量表的文化适用性问题;(2)有些量表是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是专门用于判断神经症的,或许并不适用于常人。(3)测量内容的适用性问题和评价标准的时效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健康量表在体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此外,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我们国民进行大样本体质测定的自制评价量表,因此心理健康量表在我国体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与专家和受试者的访谈,以及参考前人的文献,编制了《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水平问卷》。再经过与3名国民体质监测专家、4名运动心理学专家的反复咨询,对问卷的维度和题目进行多次修改,直到专家们认可为止。对20名心理学专家和体质监测专家发放了问卷,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和假设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检验。回收到7名心理学家和9名体质监测专家的答复,采纳了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修改了部分题目,编制成《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问卷》,并实施调查。调查了北京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对象20~69岁受试者252名(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质等级综合评定判别分类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从人体形态、机能、体能3个方面,确定了体质评价与类型判别的指标体系。运用极大似然数学方法。构建了大学男生《体质等级极大似然判别量表》,并与“身高标准体重”等级评定相结合,研制一种综合评定大学生体质等级判别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极拳练习缓解大学生考期应激状态,为学生备考应激状态的调护提供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采用 SCL-90症状量表、中医体质量表、焦虑量表(TAS)对受试者80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每天太极拳运动30min进行调节,在考试周其间使用,持续5天.并进行判定测试.研究结果与结论:在太极拳锻炼后实验组 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因子和 TAS 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太极拳运动实验组比对照组更能有效的改善参与者的心境状态,明显缓解了气郁体质大学生考期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大学生体质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以忽视理论研究视域确立了大学生体质影响因素的理论构想。经过多轮次调查和统计分析,研制了"大学生体质忽视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21个条目,其中学生忽视5个。学校忽视6个,家庭忽视5个,社会忽视5个。通过对全国7大区、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8所高校4 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确定了量表评价标准的临界值,即学生忽视为15分、学校忽视为22分、家庭忽视为14分、社会忽视为17分、总量表为60分。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体质健康评价与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设计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地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了解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方法。由于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多,测试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评价繁琐,受试者在进行体质测试后,往往不能很快知道测试结果,影响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受试者的问卷调查和专家的结构式访谈,结合动机理论,假设了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模型,编制体质测试受试者动机问卷,对北京市2005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成年组(20—69岁)252名受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经过项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卷中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假设模型各拟合指标是c2/df=2.203,CF1=0.976,TL1=0.971,RMSEA=0.075,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出该群体的体质健康部分指标持续下降。本文通过资料法和信息查询法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做一回顾、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政府和学校的学生体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of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various facets in the assessment of skinfolds as suggested by the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The facets utilized were testers, instruments, and repeated trial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ester, instrument, and trial facets was small. Components of variance and G coefficients indicate that skinfold measures vary little depending upon the tester, instrument, or trial used.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skinfolds recommended in the AAHPERD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查法、实地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探讨新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来,对新疆农民体育健身有哪些影响,影响效果如何。并针对其制因进行分析研究,为新疆继续执行和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地促进新疆农牧区体育健身工程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健身俱乐部是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形式之一,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俱乐部的市场定位、服务质量两方面的管理进行分析。为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采用当今先进的单片机开发技术,设计研制了“智能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咨询电脑”,其目的是运用本电脑系统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根据其评价结果制定出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确立了终身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作为追求的目标,使体育教学模式由封闭向开放转化、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课程体系向科学化调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符合终身体育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朝着多样化变化,教学评价注重健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贫困边远地区羌族人群的国民体质现状,为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随机抽取茂县20~69周岁羌族居民3700人,测试相关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羌族成年人体质等级评价、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均值都高于四川省均值,特别是年龄较轻时明显优于四川省汉族同龄人,但部分指标随年龄增大而明显下降.提示尽管身处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羌族成年人体质较好,应针对其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有针对地推广进行健身锻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基于排球运动处方教学的试验,我们发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专项素质、专项技术、培养学生自控、自调和自学能力均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运动处方教学,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的提高好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以及态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论力量素质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中的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力量训练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认识,并依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力量素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作了系统的分类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