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丘永清 《广西教育》2006,(7A):63-6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八单元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计柳市州弯塘路小学温晓春艾秀清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一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3.让学生感受丰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3~84确定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上册第83~8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安排的“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案例中的问题情境,趣味性和有效性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处理协调,不但展示出数学课的简洁美和逻辑美,还放射出浓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3.经历观察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思考应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0~82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图"抽象到"坐标图"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相似文献   

10.
<正>《确定位置》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技能目标: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思维与发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一步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用数对表示位置。2.经历从用列和行描述位置到用数对描述位置的抽象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感受数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位置,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学习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渗透数学思想。3.利用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大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比较中归纳出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80~81页。【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2.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一、怎样把握“图形与位置”的学习目标。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分布于两个学段,梳理其学习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包括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位置、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位置以及物体在某一参照系下的位置。这方面,第一学段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观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或根据数对借助方格纸确定位置。有必要指出:这里的数对,应理解为两个数组成的有序数对,旨在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思想方法,为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好铺垫,而不是正式教学平面直角坐标,也不宜拓展为…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8~99页的例1、例2和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2.使学生在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方法的过程中感受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方法,形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符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