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交往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交往能力也就成为人们个性品质中一项尤为重要的个性指标。在幼儿园的社会交往的诸多培养途径中,通过从自由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养成幼儿合作,分享的意识,培养幼儿活泼、外向、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为将来的性格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中,幼儿能学会理解、关心他人;有机会表达认识他人的愿望;在争议中接受同伴的建议,最后达成一致,获得合作、分享的快乐。在游戏中与人交往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敏  张丽 《成才之路》2014,(6):60-61
正"分享"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人分享对于幼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需要创设分享环境,建立分享规则,家园合作,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培养。一、建立班级分享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习惯  相似文献   

4.
张莉 《考试周刊》2010,(12):235-236
交往与合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的表达、信息的传递、友好的动作倾向所传递的一系列社会性行为.它是社会和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分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能共同享用物品。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常常出现吵闹、争抢、各玩各的等交往失败的情形。我们只有时刻观察孩子的特质、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愉快宽松的交往、合作氛围.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鸿 《教育导刊》2010,(1):77-78
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交往技能,形成社会情感联系。分享既是有益的社会行为,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谦让自制、能够与人分享合作的幼儿更易得到欢迎,交到更多朋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6.
"二孩"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谦让的品德行为习惯是摆在幼儿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分享与谦让品德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与他人合作相处的重要品行,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基于"二孩"背景如何培养幼儿分享与谦让习惯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学会分享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应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父母要学会分享孩子的东西;应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宝贝。教师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使孩子们的他享意识不断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赵娜 《幼儿教育》2013,(Z4):32-33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  相似文献   

9.
贾桂莲 《小学生》2013,(4):61-6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是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如下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纲要》把幼儿与自身的关系(自信、主动、自觉、坚持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乐群、互助、合作、分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让幼儿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分享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将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芳 《考试周刊》2013,(88):187-187
现在的幼儿在家中备受长辈宠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3岁以后.幼儿除了家庭生活,还要开始学会融人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在幼儿园中幼儿开始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而“分享”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也一致认为:幼儿的合作分享经验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合作分享意识,才能在科学、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相似文献   

12.
陆文兰 《考试周刊》2014,(86):193-193
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受到多人的关注和照顾,只会接受别人的东西,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会分享、体验快乐,教师要利用语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利用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通过激励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耿桂娟 《教师》2019,(3):121-121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能力,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幼儿期孩子的分享意识淡薄,帮助幼儿产生内在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实践证明: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幼儿,让幼儿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才会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薛丽 《成才之路》2014,(25):94-94
分享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品质,分享行为的获得有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与他人友好地交流合作。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阐述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是孩子了解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自信、学会责任等能力发展的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不断获得知识,增进能力。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处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呢?笔者在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顾海玲 《考试周刊》2011,(81):235-235
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为此,作者利用幼儿园特有的优势,为幼儿创造一个"大家庭",开展"大带小"系列活动,让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频繁接触,在相互交往合作中体验、分享与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与人交往合作的规则,提高交往合作能力。让幼儿从狭小的自我空间里解脱出来,为将来走向社会铺设桥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乐于助人以及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9.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分享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使幼儿与他人更好地交往,有利于幼儿在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分享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尽础,而“移情”是沟通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因素。由于幼儿大部分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很少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和日趋单元化的现代住宅,减少了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机会。因此,许多幼儿不会与人正确地交往,社会性能力差。为了促使幼儿学会与人交往,作出与人合作互助、捐献、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最近,我们在幼儿园大、中班进行了一次移情训练的实验研究,效果良好。现将训练的过程和效果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