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是同生共存的,不同文化的发展必然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而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恰好充分反映出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汉英成语产生的文化因素,比较汉语和英语中成语的语义特点、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研究其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探讨英汉成语的跨文化对比翻译。  相似文献   

2.
汉语体态成语是记录汉民族体态语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汉语成语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多样的组合方式、鲜明的组合结构以及丰富的组合效应。汉语体态语通过多种体态的组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重纲常、守伦理、谦虚谨严、男尊女卑"等思维模式和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颖 《双语学习》2007,(6M):130-131
语言与文化是同生共存的,不同文化的发展必然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而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恰好充分反映出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汉英成语产生的文化因素,比较汉语和英语中成语的语义特点、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研究其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探讨英汉成语的跨文化对比翻译。  相似文献   

4.
浅谈汉语成语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汉语成语的翻译问题范继娟成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它在任何语言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采,源远流长,在汉语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鲜明锐利,表达的内容也很深刻。翻译汉语成语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难的事,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汉语中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部分,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却有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运用成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实施成语教学,如何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6.
刘燕燕 《文教资料》2011,(36):270-271
成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成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留学生了解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正确习得成语,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但是由于成语结构的复杂性、表义的双层性等原因,留学生使用成语时经常会产生语义上的偏误。本文对留学生使用成语时产生的语义偏误予以归类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肖是中国悠久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成语是中华民族凝练语言表达方式的代表,二者的结合浸透着汉民族的语言特色和审美心理。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双生肖成语进行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叙述双生肖成语的奇特语言特点和汉民族造词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语既是汉语言的瑰宝,又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但留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多困难,他们对成语语义的理解有偏差,对其句法功能不明确,对成语的搭配也不够清楚。该文从留学生汉语成语的学习偏误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成语学习的三方面的难点,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成语教学。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一般隐含在语汇、语法、语用系统之中。汉语颜色词的构造与语义可说是汉文化中一颗活化石。它或显性地袒呈汉民族物质、文化的生发演化 ,或隐性地折射出汉民族长久、稳定而普遍起作用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成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汉民族思维和认知模式的表现。本文拟从成语的特点,汉语成语的特点和与英语等外语中成语的比较等方面,探讨汉语成语的民族性以及汉语成语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研究对象的重要价值,并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成语理解错误所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佛教翻译和民族翻译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回族的伊斯兰汉译既属于宗教翻译,又属于民族翻译,地位非常独特。针对一些西方学者将中国内部文化关系视为内部殖民主义,本文以回族的伊斯兰汉译为例论述伊斯兰汉译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性的贡献,并藉此辨析多元一体与内部殖民的区别,不以泯灭多元性为前提的一体性不属于内部殖民之列。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故语言的使用总是参照特定的文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翻译局限性这一问题。本文以大量的例证,从语言空缺、传统习惯、地方民俗以及修辞手面等方面,论述了翻译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蒙古族学生的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在教学中应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能力。汉英翻译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策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影响比较大的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强烈内需可以繁荣翻译事业,翻译活动的发展则会加速文化转型的进程。翻译的目的和任务都受到当时译语文化的内部需求的制约。文化发展引导着翻译的策略取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文化转型期中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对汉语和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华民族品牌阵营中的特殊群体,既有商业品牌的特性,亦具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华老字号的翻译是因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华老字号的翻译实践呈现出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中华老字号的翻译实践应重视翻译理论与文化传播的理性思考,以期让中华老字号品牌以崭新的样态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化负载词是最活跃、最能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单位。基于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阿Q正传》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得出结论: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为了尽可能多地忠实地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读者传达中国的民族文化,译者应尽可能选择异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翻译效应学角度,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几次大的翻译活动的考察,来论述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手段。对译入语固有文化的影响或曰翻译效应,从而理清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和嬗变脉络,并给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提供某种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生态诗歌意象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其翻译涉及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需要立足于当代文化和翻译理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重新审视唐诗特别是唐代生态诗歌的翻译与接受,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达到中国文化向异质文化融合、共生的文化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把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手段应用于翻译实践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应该强化语篇意识,注重分析语篇的语境问题,了解和掌握不同语类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才能明确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才能更好地还原译文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