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政治象征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是传播学主流理论之一,其价值被政治学广泛关注则是在1980年以后。政治象征理论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现代社会政治象征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进行了多视角分析。格雷厄姆·沃拉斯、C.梅里亚姆、H.拉斯韦尔、艾德尔曼等学者对该理论的形成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对政治象征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脉络和代表人物作一评介,以期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再造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理性,推动政治关系和谐.与之相应,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也存在至少三个漏洞:在结构上,可能被借用为政府扩张的动因;在过程上,可能被稀释为无果而终的对话;在政策上,异质为"强势集团"为自身争取政策利益的"白手套".要发挥协商民主理论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盘活体制内的政治存量,提高政治主体协商职能,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协商"结构增长";通过"赋理协商"和"赋权协商",实现利益有效表达与利益综合的有效衔接;开放媒体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协商制度程序.现实情况下,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理念比单纯地追求协商实践形式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及其象征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重点学科分布存在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和学科门类差异.国家重点学科分布象征着政治、经济、学术的结构同构性;象征着我国大学分层和学科分层;象征着政府建立高等教育中心的努力;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差异性分布和非对称性安排;象征着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生产性.要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正态分布,政府要在考虑大学学科的"能力生长点"基础上,建立国家重点学科进退场机制,打破国家重点学科"终身制"和"大学所有制",采用"建设周期制"和"社会所有制";打破学科垄断,培育学科竞争力量,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竞争格局;鼓励和督促国家重点学科"反哺"弱势大学的弱势学科,开辟西部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特区";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新世纪,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前,特别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贯穿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整合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确立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正确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9个中央1号文件在"三农"政策上实现了转折性突破.20世纪80年代5个中央1号文件主要针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实行放活政策和市场取向改革,重塑农村经营主体并为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两个趋向"论断,新世纪初4个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向"三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以改善"三农"发展的政策环境.认识突破与理论创新不仅为9个中央1号文件实现政策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将积极影响未来"三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形势与政策"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性不强,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积极顺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和需要,提出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为同类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约翰.金通的多源流理论是分析政策生成过程的理论框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符合这一框架。高等教育改革、民办教育现状及独立学院自身,与"触发性事件"政府介入,一起形成"问题源流";学者、投资方、高校和政府的政策共同体构成"政策源流";执政理念、国民情绪和公共舆论促成"政治源流"形成,三个源流共同作用打开"政策之窗",推动《办法》出台。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在建国后60年的嬗变历程中,先后经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与经济二中心,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共存等三个阶段.至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仍旧没有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等"三元"价值的有机整合.坚持"学、研、产"一体化进程,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是实现"三元"价值有机整合的良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质量,有必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本科4门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该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本科4门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的理论、政策和现实3个依据,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本科4门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诠释的旨趣在于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将政策视为文本形成了政策研究方法论的诠释取向,探究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路径是发挥诠释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基于诠释学理论的演进历程提炼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诠释学分析要素,结合政策特质以“政策制定者”“政策文本”“政策受众”为三个支点建立教育政策文本的诠释学分析框架,并提出从教育政策制定者行动理解文本意义、从教育政策受众行动阐释文本意义的两条分析路径,进而选取我国《规划纲要》与“双减”等政策文件进行应用分析。研究表明,将诠释学方法引入教育政策研究,不仅可以探明教育政策意义的传递逻辑,揭示阻碍教育政策共识达成的原因,还可以实现对教育政策意义的深入理解,促进教育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句子和篇章的层面,探讨在确保词语翻译准确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译文质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内容的衔接纽带进行定量分析,应用Matlab软件将其量化,比较了两篇译文衔接的差异,直观地体现了衔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在汉英时政翻译中,应采取形式最大保留、意义整体把握和衔接功能对等等策略,以确保译文的达意、连贯和流畅。衔接手段使时政汉英翻译在行文上更加符合英文规范,其应用对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准确是政治翻译的必然要求,而外宣翻译又是政治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外宣文本,关乎国家大事,其内容都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定稿的,一词一句都有准确的含义,体现其政治导向、法律法规等。因此,译文即要准确反映原文的思想,又要在受众心目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中相互关联的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异同,对政策文本分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教育政策文本分析的深层内涵在于:对政策文本的分析,最终要走出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微观分析与文本所处的宏观历史脉络相结合的过程,是研究者运用多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视角发掘文本"深层结构"和文本演变的内在逻辑的过程,是透过文本话语揭示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分配和斗争的过程,是文本理论化的过程.作为一种"黑箱技术",政策文本分析需要研究者将文本与其所处的历史、制度和政策实践进行有效的"对话".政策文本分析是理解教育政策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6.
历史剧本是特别具有寓意同时又是反寓意的。历史剧影射现实是其寓意的存在,但历史本还有反寓意特性,它除了指涉现实之外,还保持着独立的艺术个性。中国当代历史剧本的寓意具有特殊性,它对现实是否定的情势,但有时缺乏反寓意的特点,而且被观众具体化之后,很容易产生政治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理解书面语篇必须依靠从语篇推导出来的认知语境。理解语篇的信息内容离不开词汇,当字面理解受阻时,则需要词汇语境线索。以解决歧义、表面搭配不当、词义空泛、词的临时组合和新词的意义等,也有助于翻译和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言词”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众多思想家探究的哲学命题。“言词”从其发端以降,就被纳入不断地注解和阐释中,从而导致了多种“意义”的生成。“意义”作为对对象价值的把握,因为“言词”的介入而得以明晰。“言词”与思想、观念一样,都是一种存在,它们在彼此构架和创造。文章从分析“言词”与“意义”的关系出发,通过探讨“话语”、“文本”和“时空历史”,认为:理解者的偏见、先在、前结构、不同视角等造成了解释的多样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理解者解释“言词”、“话语”、“文本”、“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解释自我的过程。但说与不可说浸透于整个解释过程中,人类将永远面临“说不可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基础汉语课是一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使学生掌握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字面意义和内涵意义并弄清句段意义上的联系和发展,从而全面掌握课文意义的一种系统化的课型。在加强基础汉语教学的前提下,由此演化出“听力理解”、“汉语对话”、“阅读与写作”等课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作为侧重点。在基础汉语教学中还应处理词语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