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邱燕  张德全 《考试周刊》2011,(48):56-56
一、复习导入,把握整体师: 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相似文献   

2.
<正>一、自由的园子——探寻文字的奥秘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萧红的《呼兰河传》,走进祖父的园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生:美丽的园子。师:是呀,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相似文献   

3.
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节是青年教师马老师上的,一节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的。孙老师的课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创设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  相似文献   

4.
《小学青年教师》2007,(6S):0-22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置身课堂,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老师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蒋春花 《江西教育》2011,(10):34-35
<正>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节是青年教师马老师上的,一节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的。孙老师的课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创设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  相似文献   

6.
孙惠芳 《师道》2006,(11):24-24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骨干教师挂牌上课活动,作为语文老师经常听自己这一门学科的课,在自己的园子里耕种长了就觉得有点腻了,不由突发奇想,不如去别人的园子里逛逛,听听学校数学老师的课吧,说不定学科之间还能优势互补,给我的语文课不少借鉴与启发。“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相似文献   

7.
有幸聆听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置身课堂,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老师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对"语文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这堂课真正是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14,(12):42-43
莫:肖老师您好!我一直有种困惑:拿着一篇课文,理出好多可以教学的内容,走进课堂,分秒必争,赶着、忙着,好不容易把教学内容上完,可学生却总是收获甚少。后来,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对课文“教什么”的核心内容聚焦不准,导致学生“学什么”也不清楚造成的。为改变现状,我每次都用心解读教材,力求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发现同一篇课文,就拿《祖父的园子》一课来说吧,不同的老师拟定的“教什么”的核心内容却五花八门,这让我很茫然。一篇课文,究竟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0.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跟随祖父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笔者认为,这篇课文对教学工作富有启发意义,教师应努力让课堂成为“祖父的园子”。  相似文献   

11.
一、回顾导入,再进祖父的园子师:上节课和同学们聊了许多童年往事,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家萧红,走进(指着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师:通过上节课学习第1、2自然段,还记得在童年萧红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吗?板书:活力过渡:课文还有一节也是写园子里景物的,找一找(13小节)?看看在童年萧红的眼睛里,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设计意图】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作者萧红  相似文献   

12.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萧红的《Ⅱ乎兰河传》,初读之。感觉文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轻松闲适,活泼率性,爽朗纯真。昆虫是可爱的,庄稼是灵动的,种地劳作充满情趣,而祖孙俩的对话又充满了亲情爱意。对于作者来说。这已是一段定格在回忆中的美好画面,因此,笔触越是生动,情感愈加深沉。如何锯味这个“园子”,我下了一番功夫。一、由课题切入。想象“我和祖父的园子”题目中的“园子”意义非同一般。它带给了萧红欢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它承载了祖父和萧红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它是萧红短暂人生中最温馨而甜蜜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一从年龄入手,建构萧红形象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参观、欣赏一座园子,一座八九十年前我国东北呼兰河边的园子。园子里有两个主人——一个是祖父,一个是"我"。(板书:我和祖父的园子。生齐读)这里的"我"是谁呢?生:萧红。师:关于萧红,你有哪些了解?生:萧红是一位女作家。生:萧红的原名叫张乃莹,她31岁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14.
朱桂金 《江苏教育》2007,(14):31-32
衣物脏了要洗,诸如洗脸、洗澡、洗头……除了讲求卫生之外,还有一分对美的追求。追求洁净之美、修饰之美、简约之美。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我恍然大悟:原来课也是要“洗”的。  相似文献   

15.
自身承担的角色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很多同学习惯向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老师:你要我怎么做?”“老师:下一步该做什么?”“老师:这节课上什么?”“老师:下节课我们还做这个事情吗?”“老师:这次作业最后上交的期限是什么时候?”“老师:你帮我选一个题目吧!”  相似文献   

16.
正这几天,兴化市张郭中心校五(2)班的同学们即将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课文中,小萧红的淘气、调皮在她幽默的文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预习过课文之后,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己的笔,回忆并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趣事。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呼吸着清新、自由的空气。在阵阵笑声中,我们分享着萧红的快乐童年。童年,是一段幼稚十足而又  相似文献   

17.
曾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董一红老师所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品如人品,董老师的课清新亮丽、活泼扎实、充满魅力,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走近名师、领略风采,让我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18.
在第十八届“教海探航”特级教师优课展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一课,他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如痴如醉,不仅读懂了课文,读出了语感,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薛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之高,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倡简,语文课堂教学“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9.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该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定篇”,该选文是直接地、原汁原味地被搬进来。根据该文的内容及所在的单元位置,蒋军晶老师执教该文时,将其设计为指向“体验”的阅读,确定课文就是教学内容,由此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笔者根据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试从教学特点、教学理念、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祖父的园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妈妈的回忆     
<正>课文《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铲地、栽花……她的童年快乐又自由。然而,我的妈妈却从未和我提起过她小时候的事,她的童年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决定借助老师布置的口语交际作业走进妈妈的童年。“妈妈,老师让我们了解家长的童年是怎样的。”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