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二外日语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内涵、二外日语教学中的主客对立现状入手,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内涵、二外日语教学中的主客对立现状入手,探讨了主体问性理论指导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充分肯定主体间性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优越于主体性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主体间性理论自身的缺陷,并指出了当前中国美学界、文学界对主体间性理论运用的几大误区。最后,在对“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术语作充分的解释的前提下,探讨了主体间性的出路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性不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分裂,而在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教学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的主客体二元关系属性,朝着交互主体的方向演进。主体间性外语教学扬弃并发展了传统的主体性外语教学法,为法语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为实践路径,实现法语教学的主体间性转变,有利于法语学科的可持续性,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均衡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问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主体间性的视角下探讨外语教师的素质培养,提出外语教师应具备宽广的语言知识结构,谦和的教学态度和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大多深陷"事务陷阱",如何将教育内容贯穿在现有的事务性工作中,如何协调学生主体与辅导员主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主体共同发展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关键。探讨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可能,首先厘清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阐述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理论契合,再者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错位现象,最后在主体间性理论框架下,从生活世界、理解对话与实践交往三个方面探寻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有助于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它具有整体性、平等性、理解性等特点,要实现师幼互动的主体间性,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做到:关注每一位幼儿、统整教学内容、统整教学方式方法;创设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合理进行角色定位;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论语言与哲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思潮离不开语言。从它诞生之日起 ,语言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它。语言对哲学思潮的兴起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历来或成为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之一 ,或成为哲学家研究的核心对象 ,在哲学思潮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哲学思潮自其诞生之后 ,便与语言互为制约互为发展。它对语言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因其本身的局限性给语言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而语言也反过来既促进又限制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37-138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继承诗歌传统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采用新英格兰人使用的日常口语,朴实无华,简洁明快。同时,诗人在简单朴素的语言中寄寓了深意,传达了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弗罗斯特的诗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意象,情景清新优美;隐喻和象征等创作技巧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哲理和智慧,使它们有了双重或多重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强调案例、重视批判、推崇讨论和以学生为本等特征,它充分体现了现象学的基本思想。现象学中的“直观”、“面向事实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等理论为案例教学模式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语言既是哲学思维伸展的"向导",又是哲学思维水平的外在标志,哲学语言的"内面"即哲学思维方式。哲学语言"引领"哲学思维不断地走向深远,反过来,哲学思维又促进了哲学语言的发展。从哲学发展史的总体上看,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相应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问题是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无疑是这两派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世界以及语言与理解等诸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都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在语言观方面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也可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英美语言哲学和解释学这两大哲学传统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绘画语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哲学理念、审美心理、文化积淀无不影响其造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源于对自然生命的体悟,运用笔法墨趣取物骨相神态,表现神韵和幽深淡远;而西方绘画源于古典雕刻和建筑,"数"、"理式"与"摹仿"理念共同形成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19.
人生艺术化是生存的审美命题,是诗意的审美人生。它抛弃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意识,因而在审美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生的本真意义及自我的超越。人生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存主体的自我澄明,其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通向人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