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分钟讲到尾”。这种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存在弊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推进,新理念已日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真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是老师的向往与追求。可由于某些老师对课改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盲目地跟风,拘于形式丢弃真实有效,使数学课堂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么求得课堂的热闹你有过类似的误解吗?  相似文献   

2.
现时的初中数学教学,教法林立,派别丛生.抹去这热闹的、熙熙攘攘的表面,删繁就简、去芜存真,数学教学的根本,其实还在课堂上.朱熹《观书有感》中有一哲理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就是数学教学的“源头”;高效课堂,就是数学教学的“源头活水”.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热闹”的课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有蜻蜓点水、水过鸭背似的肤浅,有流于形式、忙于跟风的“作秀”,有华丽“满天飞”的课件等。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数学课要上得“有滋味”,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听过诸多的教学比赛课、观摩课,大多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创设了过多的形式情境,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只是教师在唱主角,整个课堂缺乏实实在在的数学“味道”。下面本人拟从数学课堂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数学课堂中,“说”风盛行而“倾听”贫弱,表面热闹喧嚣的背后是心态的浮躁和思想的浅浮。  相似文献   

6.
徐友新 《江苏教育》2006,(7B):25-26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相似文献   

7.
数学活动仅关注学生外在的活动是不够的,仅有热闹的场面是无效的。为了使数学课堂活动更加有效,我觉得数学活动应该体现“四性”。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自主探索”。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倾向及“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现象: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致使课堂呈现出“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干净净,大脑一片白茫茫”的“繁荣”景象.这显然是不符合课改精神,也有违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贯彻得不断深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蓬勃兴起。“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更值得思考。笔者就怎样构建高效数学课堂谈谈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人文关怀。课改,的确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因为过分追求“热闹”而使数学课缺少思维含量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数学课堂热闹场面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让思维训练成为数学活动的“灵魂”,并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是如此的“热闹”。但是,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数学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哪去了?那么如何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畅所欲言”,“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等可喜的局面被打开了,但是热闹的场面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否真正有效、高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15.
李晔 《考试周刊》2009,(49):70-70
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仿佛每每上演着由“多维翔实的目标设定、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眼花缭乱的媒体课件、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组成的华彩交响.这也曾经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完美数学课堂。然而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精彩,其实早已“变味”、变质”,与真正有效的、原生态的数学课堂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从建国伊始照搬前苏联“三中心论”和“五环节说”到提倡“创新思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数学生活化”的素质教育,这几十年来数学教师从未停止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革新,从未放弃对数学课堂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毋庸置疑,从理论探索到课堂实践,数学教学都是十分热闹的。不过,对照“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又怎样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徐友新 《湖北教育》2006,(11):15-16
新课改以来,一些数学课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去数学化”现象,也就是“数学味”缺失的现象。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严重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何在? 笔者以为,根本的对策在于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即数学教学要回归数学本位,一切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凸显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具体落实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数学内容为核心,以数学思考为灵魂。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改革,减轻学生负担一直是每个学校,每位数学教师探索追求的目标,但在数学课堂改革中有些师生失去了自我,课堂失去了真实,看似“热闹”实际效果甚微。因此,追求数学课堂的真实,探索高效课堂的途径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现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种现象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