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札记二则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45页,在王之涣《凉州词》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下注曰:“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这是一处很值得注意的版本材料.细玩此诗,“黄河远上”和“黄沙直上”似乎都表示一种空阔辽远的意境,抒发沉郁哀怨之情,但后者读起来又有点“隔”的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远”“直”二字形近致讹.“远”旧写作“遠”,“直”旧写作“直”,两字上部都是“十”字形,左下部都是包围形,框架相似,草书尤其,容易产生误会.唐怀素《圣母帖》中“远”字象“直”,怀素《秋兴八首》中“直”字象“远”.这里不论是“黄河”还是“黄沙”都应作“远上白云间”,诗意才不隔.  相似文献   

2.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3.
《说文》中“美”的语义取象问题,是揭示“美”的本义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在《说文》中的语义分布呈两个方向,即味觉的体验和视觉的形象,因此“美”的语义取象应该集中体现在这两者的通贯一气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把“兴”、“象”理论用在影视广告情感沟通的创作手法上,可以使影视广告在审美情感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从而达到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7.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久负盛名的小令。对这首小令的评论,一般评论家都以为是一首羁旅诗(这里的“诗”是广义的)。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认为,“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的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合编的《历代名篇选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则说得更为具体明白:“总共二十八…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讲究、灵”,“灵”是心源造化的核心真谛,若借佛语,可称之为“妙胜义”,“三昧”,“究竟”“无上上等慧”。是天人合一的一种高级精神境界。而“象”的真谛则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哲思审美的高级解悟与造诣,两者又合一,成为中国艺术的多层次天人合的的极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民歌。它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首诗空灵悠远、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渲染出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给人一种“花非花.雾非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美。朦胧美作为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它往往将其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蕴籍地表现出“象外之象”,使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联想,  相似文献   

11.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中的两个“疑”作何解?一般选本如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现代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都没有替它作注,似乎“疑”很容易理解,无须作注。正因如此,不少人认为“疑”就是“怀疑”的意思。《语文学习》(94年第2期)载文说:“诗人出外奔波已久,深感时序更替之快,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3.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他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相似文献   

14.
曹丕《黎阳作》三首“句格纵横,节奏缜密,殊有人气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一),与他清丽哀婉“有公子气,有文士气”(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的多数诗篇相比,别具一格。弄清楚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对于探讨曹丕的诗歌创作道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教学《黄河象》可采用以下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持其踵为之泣”句 ,对此句中的“踵” ,新编教材注释为“脚后跟”。检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选注本 ,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 ,第一册 )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 ,上册 )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册·散文部分 ) ,江夏等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年 6月第 1版 )也把“持其踵”的“踵”注释为“脚后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第…  相似文献   

17.
孔孟荀:“天”的歧义和多义武晓红“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具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都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19.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请先看如下一段文字: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末句上那个“国”字,王力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其文选《蹇叔哭师》篇,无注。朱东润先生等编的《中国历代文选》上编一册,89页,说是指郑国,原注是:“国可得也,可以取得郑国。”我想,也许这个“国”字作“春秋以来诸侯国”讲(如把这个“国”字作郑国讲),其可能性不大,作当时诸侯国都城(城邑)讲的可能性却要来得大。底下,且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