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合作医疗与政治合法性--一项卫生政治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政治合法性建设有两种发展路径:福利政治与权利政治。本文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指出党和政府倾向于通过建立福利政治、重建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方式来达到扩大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目的。虽然这是一种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缺乏公民参与权利的福利政治会严重制约福利政治的建立与实施,也会影响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扩大效果。因此,本文建议应当树立权利政治思维,在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构过程中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权、知情权、自治权,从而使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权利保障的福利政策之上,才不失为一种更稳固和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社会的政治文明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政治文明就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社会的政治文明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政治合法性基础奠定在超越性的秩序之上,是传统政治文明的共同标志。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则是以合理性为基础的政治合法性的确立。理性的片面扩张是现代社会政治危机的重要根源,以公共理性重建合理性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致思道路。  相似文献   

5.
试析全球治理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拓  吴娟 《教学与研究》2005,4(4):34-40
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对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加以探析:全球治理体系规则与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共观念、文化、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而后者往往是前者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全球治理与社会公众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它既包括前者通过满足后者的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而获得自愿认同、服从和支持的一面,还包括前者通过政治社会化途径使后者获得治权参与治理的另一面;全球治理体系体现着社会生活的内在正义与秩序, 而社会生活的内在正义体现为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社会权利和控制公共权威的权力等方面,这意味着承认全球治理的必然性;全球治理的模式也应该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自生自发的政治秩序逻辑性选择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政治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文明状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政治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系统指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由此,政治文明也是检验是否达到“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内在规定。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既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现状的自我检讨、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目标模式和制度框架日益明晰。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必须依据国家与社会的实际不断更新。就当前来看,参与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开现代化进程中"超大规模社会"的既定背景,这不仅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政治参与的性质。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身发展有其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充分肯定党内民主发展对公民参与示范作用的同时,也要从公民参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角度思考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目标模式和制度框架日益明晰.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必须依据国家与社会的实际不断更新.就当前来看,参与模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开现代化进程中"超大规模社会"的既定背景,这不仅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我国政治参与的性质.公民政治参与的自身发展有其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充分肯定党内民主发展对公民参与示范作用的同时,也要从公民参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角度思考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终极取向,而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两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彼此包含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的一个关键性命题,是各个政权更是执政党应该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需要深化对执政合法性的时代认知,不断拓展和汲取新的政治合法性资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必须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合法性资源的重塑,以从根本上满足社会民众对政权本身的合法性诉求。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萌芽于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相分离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政治生态化的过程就是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过程;政治文明萌芽之后的政治生态化进程事实上滞后于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并非一定实现政治生态化;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形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亟待实现与之相适应的良性政治生态化建构。  相似文献   

12.
政治合法性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存续的关键话题。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合法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惟一适合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以及我国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正面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是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4.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指针,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必须要以制度为保障,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借鉴政治文明成果的方式和程度要受到主观约束、效用约束和模式约束,离开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约束会使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偏离中国的国情和政治发展方向。借鉴政治文明成果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和西方政治文明三个主要维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借鉴。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结构及其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明是由政治制度明、政治意识明和政治行为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推进政治明建设,应从政治制度明、政治意识明、政治行为明等三个方面来考虑路径的选择。通过扩大民主与实施法治,使三协调发展,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在预期的轨道上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含着许多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政党文明和政府文明、公民文明的协调发展,政治理念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夯实了有效性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了意识形态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吹响了法理基础的建设号角.因此,只要党以及党领导下的政权体系真正实践和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政治体系面临的潜在的合法性威胁必将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兴起,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在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作为维护社会民主秩序、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制度来源,决定了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独特的角色定位。因此,在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政治价值主导着政治制度的基本方向。虽然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上各自的生存、发展环境导致了在政治价值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但是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而超越了各自的历史时空之后,人类在基本政治价值上存在着共同的追求。人类的政治选择就在于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在对政治价值的认识、追求和扩展中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使政治生活成为并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文明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