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国荣 《考试周刊》2011,(12):175-177
"问题串"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问题串",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学习,同时通过完成"问题串"中显现的和隐含的问题、信息,学生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使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余德海 《文教资料》2014,(19):170-170
"学贵有疑",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要善于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饱含激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怡情中学史,在知史中生情。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用心感悟、理解历史对自己人生的价值,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华荣 《高中数理化》2011,(20):62-63
"问题导学法"就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课程和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学会学习"理念的认识太仓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指出:学会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自己研究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二、"学会学习"理念的实践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杨静慧 《辅导员》2010,(10):41-4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可见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教"对于任何一个老师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怎样通过这个"教"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这当中就涉及了许多教学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6.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探索知识。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对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提出几点建议。一、关注提问时教师语言输入的内容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实际就是一种输入性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时刻注意调整修饰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师生"问"和"答"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探究的步骤,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探究式学习过程,采取高效性的课堂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教师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8.
邹清坤 《海南教育》2014,(12):87-88
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那么,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9.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问题的提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1.
林素华 《考试周刊》2011,(91):48-49
"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处于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还在教师不停地讲授中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2.
范文慧 《考试周刊》2010,(36):221-222
本文将学生问题比作水在自然界存在的三种状态,认为教师应以欣赏"水"的各种状态的态度来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把问题看作"冰",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如同在冰山上开凿出成功的阶梯;把问题看做"水",可以通过解决问题逐渐提高自己,如同以知识和经验的水滴汇集成智慧的海洋;把问题看做"汽",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而丰富学生和自己的人生,使生活变得如云霞般多姿多彩。教师若能以欣赏"水"的心态来面对学生问题,将更加享受工作的乐趣,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3.
史芳 《文教资料》2010,(25):54-56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变过去的"去问题教学"为今天的"生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仲桂云 《考试周刊》2011,(16):49-50
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冲击,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教师们在努力转变着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力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设问的针对性、启发性、时代性、趣味性等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问题式"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围绕"问题"来组织教学的原则和对教师的要求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等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自己对微分几何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为教师及学生学习微分几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旨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非简单的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最大的收获。教师应该通过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探究精神以及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究表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往往是师问生答,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