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对于《聊斋志异》英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推出第6卷《聊斋志异》英译本,《聊斋志异》英译无全译的遗憾成为了历史。文章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译界盛事进行介评:首先简单介绍宋贤德及其《聊斋志异》英译本;然后论述该译本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该译本的"异化"特色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尚书》首部英译本及其作者麦都思,介绍译者背景、翻译的动机、翻译《伪古文尚书》的缘由,分析译文体例,评论译文得失,考察译本的影响以及学者对它的评价,注重在客观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麦都思及其翻译作品以理清有关争议。  相似文献   

5.
澳籍华裔汉学家邝如丝,兼具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独特身份,厥有聊斋节译本《中国鬼怪爱情故事》。"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译者身份引致了其聊斋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译家的别样之处。以译者身份为观照点,辅以比较的视野,细察邝如丝对译本选目,异史氏评论话语,故事中的爱欲书写、人物对话以及若干情节等内容的操控及其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藉此揭橥邝如丝聊斋节译本的鲜明特征与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考察1958年美国出版的《红楼梦》麦克休英译本。结果发现,麦克休姐妹作为具女性主义意识的美国女译者,在有意无意间运用女性主义翻译家Flotow所提倡的增补、加前言、"劫持"(删节、改写)以及再现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成功再现且增强了作为女性赞歌的《红楼梦》原文本隐含的女性主义色彩,增进了该英译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1868年湛约翰英译《道德经》被认为是最早英译本,然而,笔者新发现的耶鲁稿本,完成于1859年,则要早得多。该稿是一位传教士学校的学生为裨治文所誊抄准备,而后辗转至卫三畏手中,被带至耶鲁大学珍藏至今。本文对比几种早期译本,讨论了耶鲁稿本如何翻译形而上的"道"。耶鲁稿本继承了儒莲法语译本的"科学性",没有如湛约翰译本那样处处暗含了与基督教教义对比的意图。湛译本和耶鲁稿本都较为简洁,但后者某些章节要较前者更为客观。这些都可从翻译形而上范畴的词汇看出。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将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融会贯通,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淮南子·时则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Word Smith 8.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约翰·梅杰译本、翟江月译本、DeepL机器翻译三英译本的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探究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通过对标准类符、平均词长句长以及高频特色文化词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译本均采取显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其中,约译趋向于使用异化翻译方法,用短句将复杂的文言典籍娓娓道来;翟译趋向于使用长句将文言典籍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DeepL机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低且平均句长数值最高,这表明机译在处理复杂文言文本时趋向于字面翻译,以此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人民中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总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丛书《聊斋志异》,引起了中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1至3卷是中国对外编译《聊斋志异》一书选题最多的一部,共193篇。它由英文翻译家张庆年、张慈云等精心译出,又经美国专家玛莎·格雷厄姆女士和理查德·皮尔斯先  相似文献   

12.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名著《安徒生童话》传入我国已经80多年了。早在1919年,周作人就在《新青年》杂志当年1月号上译载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兰、张近芬合译的《旅伴》:在这之后,又先后出版过茅盾、郑振铎、赵景深、顾均正、陈敬容等多人翻译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不同篇目。不过,上述这些译文都是从英文或日文转译的,而我国著名翻译家叶君健自50年代初开始陆续从丹麦文直接翻译《安徒生童话》单篇,并于1955年合起来出版了选集并于1983年出版了全集。建国以来在各种《安徒生童话》译本中,可以说影响最大、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14.
正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天堂蒜薹之歌》就已进入美国市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后,他的作品在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出版机会,影响也逐渐扩大。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明星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莫言英译作品有17种,由5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企鹅集团(含集团下属的美国维京出版社、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合计出版了6种,属于英国联合出版集团的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一家就出版了5种,美国的拱廊出版公司(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出版了4种,英国的海鸥出版社(London:New York Seagull)和香港中文大  相似文献   

15.
金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的英译本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可以被认为是真正敲开英语国家市场的一部通俗文学作品。分析金庸作品在海外的出版情况、透视其翻译出版过程可发现:译者身份的出版人转向、作品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恰当的装帧定价直接促成了其在海外的成功。由此可以得出其对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走向海外市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晚清时期的《论语》英译第一部在西方刊印的《论语》译本,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用拉丁语完成的,其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或以拉丁语表述中国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1687年出版于法国巴黎。①除《论语》之外,这部书中还包括《大学》和《中庸》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红高粱》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新篇章。莫言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主要从语言口语化、文章叙述角度新颖化、修辞手法多样化,以及视觉色彩语言化四个方面来分析《红高粱》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9.
邦斯尔神父译《红楼梦》是该书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译本的底本一直没有查明。本文通过对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和该译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证明译本的底本为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古本红楼梦》,而《古本红楼梦》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重排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且底本中的错误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20.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来到中国后,对孔子和儒家学说从积极肯定转变为狂热崇拜,并将《论语》翻译成德语出版。本文对他在《论语》德译本中对"道""仁"等重点词语的翻译和解读进行了分析,尝试揭示他的传教士身份对他翻译的影响以及他通过翻译所传达的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