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学校体育》1993年第6期,刊登了《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读后获益非浅。作者在文中就兴趣的培养与全面开设专项体育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该文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体育课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专项体育课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全面开设专项体育课。对此,我愿与孙耀鹏老师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一、体育教学改革应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完成锻炼学生的身体、  相似文献   

2.
<正> 重复拜读了1993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6期孙耀鹏同志《为专项体育课立论》的文章,深感这一问题的重要,它关系到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内容和体育教学的目标。 《立论》认为,普通体育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反而扼杀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将专项体育课视为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积极性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  相似文献   

3.
应当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专项体育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于1993年第6期发表了孙跃鹏同志《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以下简称《立论》),在体育教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给人以许多有益的启迪,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弊端的剖析,也将对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专项体育课,有些问题也还有待于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必须明确开设专项体育课  相似文献   

4.
<正>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全局的大事。《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3年第6期发表了孙耀鹏同志“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以下简称“立论”)一文,并特意加了编者按,希望就此展开学术研讨与争鸣,这是很有意义的。受孙耀鹏同志“立论”一文的启发,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遂成此文,欢迎学界同仁指正。 开设专项体育课在当前我国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专项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  相似文献   

5.
<正> 拜读了孙耀鹏老师发表于《中国学校体育》1993年第6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下称《专项课立论》)一文,颇受启发。谨就个别问题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愿与孙耀鹏老师及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6.
<正> 拜读了孙耀鹏老师在1993年第6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的“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深感孙老师针对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揭示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无疑是对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地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孙老师仅以王晓刃1988年对394名高中学生调查(对“体育课有兴趣”者仅占18.9%)的单一数据,便作了“由此可见一斑”和“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与其说注重体育兴趣的培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形式,是完成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为主的学校体育逐步向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教育和休闲社会化过渡,更是给我国学校体育课的发展带来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这是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而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大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因此老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到激发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目的的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愉快情感,诱导学生产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强烈愿望等等,这不单纯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活动,达到体育锻炼的“终身化”。本文就近年来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读《教学与训练》1991年第1期争鸣园地中孔定华同志的《浅谈体育课的再认识》一文后,感触很深,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目的认识不同,必然会导致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同,最终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浅谈》中提出体育课目的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笔者不敢荀同,对此发表几点看法。《浅谈》撇开增强体质这一外延去谈体育课目的的四点原因可归纳为二点。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验法与测试法对美国《BE ACTIVE KIDS》体育课程在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课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实验课程后,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景兴趣评价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学生接受实验课程后的体育课每分钟能量消耗略高于实验前;实验课程对初中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提出强化体育知识教学的体系化、重视对学生体育课动机的培养、把美国"概念体育"思想与上海市初中《体育与健身》课程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皓 《中华武术》2023,(5):19-21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学到运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的一门课程。开齐、上足体育课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最基本、最常见的途径。上好体育课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也为国家发现和储备体育人才打下基础。体育课本应该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门学科,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也没有兴趣。在上体育课时,或者逃避运动或者敷衍了事,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不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难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了。以上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对体育课内容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法与测试法对美国《BE ACTIVE KIDS》体育课程在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课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实验课程后,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景兴趣评价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学生接受实验课程后的体育课每分钟能量消耗略高于实验前;实验课程对初中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提出强化体育知识教学的体系化、重视对学生体育课动机的培养、把美国“概念体育”思想与上海市初中《体育与健身》课程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验法与测试法对美国《BE ACTIVE KIDS》体育课程在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课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过实验课程后,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景兴趣评价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学生接受实验课程后的体育课每分钟能量消耗略高于实验前;实验课程对初中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提出强化体育知识教学的体系化、重视对学生体育课动机的培养、把美国“概念体育”思想与上海市初中《体育与健身》课程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刊自1993年第6期发表孙耀鹏同志关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陆续发表了几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文章。由于栏目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文章无法一一刊出,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都已表明,为此这一讨论准备暂过一个段落。现将最后一批有一定代表性的来稿摘编如后。  相似文献   

14.
<正> 我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掌握“三基”,而是培养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习惯,最终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第一,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目的和“增强体质”,掌握“三基”相抵触。以往,我们总认为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或掌握“三基”,其实这种看法与学生的主观意识是相矛盾的。沈阳工业大学的任恩忠、吕德忠两同志在《掌握学生体育心理倾向,促进体育教改》(1986年全国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入选论文)一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校体育》2014,(Z2):24-25
《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我校体育教研组正在实施的一个省级课题,设计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课题的重要研究部分,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实践摸索,结果表明,设计有效地教学策略,能极大的激发小学生上体育课的欲望,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课堂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运动技能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运动技能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结论: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上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本科生中开设4年体育课、基础体育课和体育理论课是很有必要的;多数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但学习压力过大和电脑网络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习惯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上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一、分类教学法理论依据1.学习的动力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育。体育课不应只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还需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就是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的意向倾向。兴趣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是与人脑的定向反射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肖英 《体育教学》2005,(4):25-25
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功能。但是自从有了体育课之后,人们就一直期待着“它能成为健身和培养健身能力的一门学科”(引自毛振明、赖天德教授撰写的《论体育课与促进学生健康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论关系》)。人们似乎认为你运动了你就健康,把体育运动与健康简单地划上等号,甚至认为运动技术好就意味着身体好,体质好。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将使用长达50余年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并出台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形成“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即通过体育活动、练习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但是由于体育课时少、任务重、目标多,许多教师把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了健康教育课,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作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视和淡化了体育课中身体活动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论关系》一文认为健康教育课不能替代体育课,  相似文献   

20.
初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教师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根本所在,本文以初中学生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比较研究法,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实际上是非常浓厚的,关键是看老师如何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