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会遭遇一些尴尬和困惑,即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语文或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原因有三:一是当前语文教学本身的功利性作祟,当下的语文考评机制逼着教师和学生紧跟考标,用大量的时间去机械地训练字词句篇,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读美文、欣赏美篇,提高语文素养;二是学生的功利心作祟,普遍认为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不像数理化学科那样立竿见影,且课本内容与考试联系并不是很直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中职教育的背景,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理性思考。首先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特点:语文学科不受重视,开课比例低,课时少;教学定位过于功利,片面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接着,笔者从改变观念,延长语文学习周期,增加课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语文基础学习为主,专业性方向教学为辅;扩大语文教学阵地,开展语文类文化活动等方面来探讨,对当前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利英 《考试周刊》2011,(35):42-43
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综合性、语文学科的情感性、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在语文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伏品 《考试周刊》2010,(28):48-49
语文学科是最具文化差异和民族区域性的人文学科,只有超越工具性、政治性和功利色彩,回归传统、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回归教育本源,语文教育才能使学生达到人性与灵性和谐发展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中学各学科都兼有美育的任务,但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学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语文教育单独设科已经整整百年了,这期间无数的仁人志士对语言以及语文和语文课程进行了孜孜以求的艰苦探索。但是,由于20世纪前半世纪的军阀混战和民族斗争,语文学科建设难以平静地进行。解放以后,17年的阶级斗争和10年的“文革”,语文学科建设也不可能客观地进行。上世纪后20年,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使得人们对语文学科仍然难以静下心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对名著阅读指导的尝试与研究,就如何做好名著阅读指导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分析病因,找准切入点正如医生治病要开处方,首先得找出病因来,才好对症下药。那么,名著阅读收效甚微的病因到底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是现代社会浮躁、功利的风气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影响了语文教学。首先,这种功利思想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管是以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还是现在父母心中对孩子考个好大学、拥有美好前程都不把语文列入其中的思想都可以体现出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既回归了语文知识本身是情感载体这一属性,又关注了学生主体性这一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语文教学中淡化功利性,突出语文素质应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被当作“工具课”,也就是相当于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敲门砖。现在仍旧盛行为高考服务、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象,语文课要实行教化功能、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主张。一般说来,这些主张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这样急功近利的结果,在历史上造就了多少范进、孔乙己,而在现实中又造成了多少青少年的“高分低能”,缺乏了文学修养却只具有应试的本领?这种情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强调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远离急功近利,加强素质培养,超越功利目的、功利态度,促进语文养育,让学生在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逐步达到各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淡化功利、超越功利,以突出语文素养。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183;述而》),这是音乐艺术的境界;海涅在1848年5月,抱病到罗浮宫向维纳斯女神诀别,...  相似文献   

10.
"人文"在语文教育中并非指的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应包含人本性、文化性、思想性三层意蕴.人本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立足以人为本,呵护生命;文化性,意指语文学科要突出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思想性,意指语文学科要体现人文情愫中的育人本位.对人文价值本质把握的偏位,导致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实践偏差.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大豆、油葵、玉米和休闲4个茬口。对不同茬口下的8个不同专用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个体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适宜大豆茬口的品种1个,玉米茬口2个,油葵茬口3个,休闲茬口2个。8个品种在各茬口的平均产量以玉米茬最高5985.0kg/hm^2,大豆茬最低5602.5kg/hm^2。个体生长冬前表现较好的为油葵茬,拔节期表现较好的为玉米茬。不同茬口对同一品种的群体消长动态影响不同,不同品种间的群体消长动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客现存在,是求知欲概念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培养求能欲和创新欲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进行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多方面的天赋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创造意识教育、创造毅力教育、创造力培养、教会学生学习和世界观教育。上思维课、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发现和培养创造性教师,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对立统一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从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为此,需要着眼全局,抓住关键要素,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架起心灵的桥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引发理性的思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性;召唤情感的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发挥人格的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部分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相冲突。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考虑自然人有无行为能力的前提,有无行为能力是考虑自然人在过错责任原则下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前提。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基于衡平事由承担结果责任说明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是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传统观点中所界定的“民事责任能力”其实是自然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自己责任的条件,在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下才讨论传统观点中所界定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比民事责任能力低一个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动态可伸缩向量图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XML及SVG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后台数据库进行动态SVG管理的应用.该应用通过程序在后台数据库数据和SVG的文本数据(XML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SVG图像基于后台数据库数据变化的动态管理.设计和实现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库实现Web上SVG图像的动态管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会计诚信是我国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建立和完善会计诚信教育机制、会计诚信法律机制、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和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等在内的会计诚信促进机制,是当前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苏轼酒量不大,但他常常饮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  相似文献   

19.
教师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有合理的学习机制予以保障,该机制包括:营建共同愿景,建构教师学习的动力机制;倡导团队学习,建构教师学习的合作机制;立足教学研究,建构教师学习的行动机制;鼓励个体差异发展,建构教师学习的评价机制;注重方式适切,形成教师学习的效率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才能、智慧和新事物的需要和渴求是客观存在的。求能欲(益智兴趣)和创新欲(创造兴趣)在心理系统中已有准确的定位。求知欲、求能欲、创新欲之间是层次递进的相交关系。创新是时代的课题,创新能力可以培养也有必要培养。创造教育方兴未艾,培养创新欲的工作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求知欲”这个词不能直观、准确地反映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客观现实,仅利用求知欲概念不便于指导和促进“激发求能欲和创新欲的工作”。故建立求能欲概念和创新欲概念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