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周期训练理论负荷和理念方面的质疑进行思考与剖析,以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外对周期理论的争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认为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然适用,应在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和赛制的变革,灵活运用周期性原则,为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周期理论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霞  包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70-71,74
多年来,各国从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不断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体育商业化进程迅速加快的过程中,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宜指导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周期训练理论的再次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关于周期训练理论的不同观点,对当前我国田径周期训练理论的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周期性特征、竞技状态的客观存在性及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等角度论证了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指导地位的续存性,并指出"板块训练"模式在本质上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统一性,是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4.
齐春燕 《精武》2012,(7):22-23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利用逻辑分析法对周期训练理论再审时和创新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医学学科基础。周期训练理论在运动训练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深远的。对周期训练理论产生质疑的原因:随着竞技体育向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赛制发生了巨的大变化;周期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受到了挑战;对周期训练理论在内容上的表述表示质疑。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周期训练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全面化”和“专项化”训练理论 1.“全面化”运动训练理论。以“体能”为基础、以“超量恢复”为手段的“大运动量”、“二元论”运动训练理论,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构建“训练大周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这就是“全面化”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6.
对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的局限与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在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理论局限的主要表现,并对其完善途径进行了思考,强调了要重视和加强在比赛增多形势下成功的大周期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重视比赛增多形势下大周期训练实践的理论概括,加强其大周期训练理论创新发展研究,同时重视对大周期训练理论进行生物学研究,并指出:当今的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出现了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两种类型,并且出现了短-短结合、长-短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了不同类型大周期训练的功能优势,使大周期训练安排更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20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20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新成果,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项群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中国优势项目发展的总结、对我国训练学整体结构的研究、对我国训练控制模型计算法的研究以及三氧综合训练法、恢复训练法进行扼要的总结介绍,以起到抛砖引玉,推陈出新的作用,同时供广大体育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专题会。刘鹏局长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本周期加强各项目训练创新与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课题,各项目必须重视和加强训练理论与观念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对训练规律的研究和总结,加快训练创新的步伐。长期以来,我们在游泳项目上不断探索训练规律,加强训练理论与观念的创新。尤其是在备战伦敦奥运会周期,国家队  相似文献   

10.
对马氏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不应该停留在片面的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来反映整个运动训练过程,毕竟运动训练的过程还包含青少年阶段的训练。笔者剖析认为:不可以片断训练过程来取代整体过程,必须从运动训练的整体来思考和分析运动训练的问题。针对马氏周期理论探讨了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向,指出了我国训练学研究的两个流派将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颂平 《体育科学》2012,32(5):3-11,33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由Л.П.马特维也夫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们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训练大周期的分期形成竞技状态,以便使运动员能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中以最大概率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阐述了形成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作为训练分期的自然依据;训练大周期作为形成竞技状态的完整结构单位;"波浪型"负荷动态是形成竞技状态的必要条件;"延缓传导"现象反映了负荷量动态与竞技状态之间的联系;竞技状态在全年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次数;分析了近年来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出现某些不同的看法;同时分析了全年多周期方案的特点,阐述了现代阶段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大量的查找和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运用系统分析和逻辑学方法,对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核心和现今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认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训练周期理论应持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周期训练理论主要目的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基本指南.由于竞技项目不断演变,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已满足不了时代发展需要.当前,运动项目发展趋势强烈影响日常训练过程,在运动实践中,不断克服传统周期训练的局限性,探索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是社会发展趋势,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模块周期训练采用高度集中训练模式,目标训练功能具有针对性,极大的推动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力量训练分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山  龚建芳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81-86,99
力量训练分期是建立在现代训练分期理论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训练体系的力量训练过程控制理论。研究证实,与非分期力量训练相比,分期力量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更明显,力量和爆发力(或肌肉耐力)增长和保持更显著,并能有效预防过度训练。然而,在力量训练线性(传统)分期和非线性分期(包括周内、周间和双周起伏式分期)模式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和分歧,并未形成研究定论。回顾了力量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力量训练分期与非分期以及不同力量训练分期模式的基本结构、训练效果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力量训练分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整合分期是近年来国际运动训练科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方向,是推动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契合了当前运动训练融合创新和精准个性化调控的时代趋势。学习、借鉴和研究整合分期模式,对改变我国训练科学理论研究思维进而指导训练实践,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整合分期主要源自国外对零散训练实践成果的总结归纳,处于"实践到理论"的发现阶段。研究首次从"理论到理论、理论到指导实践启示"层面对整合分期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训练分期理论元理论最新进展的"体系[系统的系统(System of Systems,SoS)]"和"反应域应激模型(reactive scope model)"是整合分期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数据科学的数字化信息整合,可以助力整合分期中多源、异构、多模态复杂训练要素的高维数据挖掘,再以算法自动化生成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整合分期模式与方法"新范式"已成形,匹配"数据石油"与"算法引擎",其或是点燃提升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动能的导火索,也将会成为一种统领运动训练模式重大变革的全新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的安排问题一直是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争论的焦点。分期理论的支持者认为,此理论具有广泛的经验性、科学—实验性和理论—方法性基础,当今的运动训练仍要坚持分期理论的训练原则与原理;板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在高级运动员全年要参加多次比赛的背景下,应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负荷效应发展专项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从生理学与方法学层面对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分期训练理论符合人体超量恢复原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的方法学基础上;板块训练理论与集中负荷长期延迟效应存在矛盾,运动训练安排存在片面性与孤立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周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种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的效果仍然饱受较大的争议。回顾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最初萌芽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多元深化阶段。为了比较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训练效果,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期限从该库开始收录文献至2016年4月,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估,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3项研究,在最大卧推、最大半蹲、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板块周期明显大于传统周期的训练效果,但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为显著。选择运动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对于最大卧推的训练效果不显著,但在最大半蹲与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由于不同水平研究对象进行两种模式的训练对于最大卧推产生的影响不显著,所以不确定最大卧推采用哪种训练模式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最大半蹲、最大功率纵跳训练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应采用板块周期模式进行训练,而在低到中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应采用传统的周期模式进行训练;两种模式对于耐力素质的影响方面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来进行Meta分析,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短期的板块周期模式较传统周期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线性传统训练分期模式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非传统波动训练分期模式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通过对两种训练分期模式进行回顾与分析后认为,非传统波动训练分期模式的引入,是对传统训练分期模式的有益补充和丰富。两种训练分期模式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都具有参考意义,并各有其适宜的范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它的着眼点是使运动员在多次重要赛事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创造最好成绩。在训练大周期中,训练内容、阶段以及负荷需要保持科学、合理的比例与动态平衡,使整个训练过程具有周期性、动态性、可调性。由于竞技体育赛事体制的改革与职业体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弊端日益突出,使强调一般训练的分期训练理论与具体的运动项目结合时,其指导性、普适性不强,难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periodization strategies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t various exercise intensities in competitive swimmers. Seventeen athletes of both sexes were divided 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periodization (TPG, n?=?7) and the reverse periodization group (RPG, n?=?10). Each group followed a 10-week training period based on the two different periodization strategi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swimming velocity (SV), energy expenditure (EE), energy cost (EC) and percentage of aerobic (%Aer) and anaerobic (%An) energy contribution to the swimming intensit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aerobic threshold (AerT), the anaerobic threshold (AnT) and the velocity at maximal oxygen uptake (vVO2max) were measured. Both groups increased the %An at the AerT and AnT intensity (P?≤?.05). In contrast, at the AnT intensity, EE and EC were only increased in TPG. Complementary, %Aer, %An, EE and EC at vVO2max did not alter in both groups (P?>?.05);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SV in TPG and RPG at all three intensit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periodization schemes confer almost analogous adaptations in specif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competitive swimmers. However, given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train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verse periodization model is an effective and time-efficient strateg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mainly for swimming events where the AnT is an important performance indic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