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钰 《林区教学》2011,(10):57-59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典型形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笔者认为多余人并不仅仅包括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莫夫等,多余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一形象的生命尚未枯竭,而是一直在延续发展着,多余人发展到奥勃洛莫夫并未就此完结,还有大量的文学形象具有多余人的特征,也应划入"多余人"形象之列。本文将研究19世纪下半叶屠格涅夫的作品《父与子》中的巴威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白痴》中的梅什金,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契诃夫的作品《樱桃园》中的拉涅夫斯卡娅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史上一组独特的文学形象,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转型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一批优秀贵族知识分子。今天重新解读“多余人”意义重大。“多余人”其实并不多余,他们不仅丰富了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不仅为文学史、也为人类思想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内蕴丰富复杂,它完整地记录了19世纪20-50年代俄国社会因剧烈动荡而引发的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人格上的分裂。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不断调整;反观“多余人”形象,为的是不重蹈覆辙、不做“聪明的废物”。  相似文献   

6.
"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剧烈变动、传统步步解体的时代,往往会产生一些站在两个社会或两个时代边缘的痛苦心灵,继法国文学中的“世纪儿”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我们发现美国文学中有独特的“逃避者”形象,《飘》中的卫希礼是其典型代表,他的形象特质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映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因素,而且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冲突,传达了变化万千的美国社会既蕴藏着无限生机同时又令人痛苦和困惑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学的画廊中,多余人占着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多余人的鼻祖,应该追溯到阶级社会之初。阶级产生以后,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多余人都客观地存在着,但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被明确表现出来,却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何谓多余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无用的、多余的人。对俄国来说,是指十九世纪前半期既没有站在反动政府那边,又不站在人民这边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贵族生活的空虚无聊,决心抛弃它,并打算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9.
在俄国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眼里,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典型,但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奥勃洛摩夫往往被列入“多余人”画廊,而且还被视为“多余人”历史的终结者。我国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对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意义进行阐释时,既没有对之加以客观解读,也没有加以适度诠释,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某些“不同声音”加以屏蔽。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奥勃洛摩夫既非“多余人”,更非“多余人”的末代典型,他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抗争。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从“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成因、价值意义等方面对“多余人”进行现代阐述.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