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治理作为公共治理范式的理想类型,分别对应于高等教育治理的"国家控制"逻辑、"民主回应"逻辑、"绩效责任"逻辑、"法权平衡"逻辑。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国家在四种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中分别扮演行政指令的发布者、行政法治的守护者、质量的监管者、合作伙伴关系的促进者等角色。实践表明,不同理想类型的高等教育治理范式通常以"混合"模式同时出现,等级、法治、市场以及网络等不同类型的治理话语与隐喻相互交叠,因应了高等教育治理中多元且冲突的利益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大学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直至21世纪前10年,结构主义范式占据主导地位,研究重点是在参与原则指导下寻找一种理想的治理结构来满足校内外的民主需求。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反思结构主义范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开始转向问责主义范式,在效率主义指导下寻找合适的结构进而提高治理绩效。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提高大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的理念可以归结为:首先是创造知识;第二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社会。"[1]实现大学这一基本理念,需要以合适的制度与机制为依托,在动态治理的过程中彰显大学理念,回应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体现民主特性,注重权利实现。相关主体的民主参与是大学治理实现的基本前提,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切入点,因此,有必要从民主参与的角度加强高校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不仅要秉承法治精神,而且要坚守"守护学术""协调利益""提升绩效"的价值取向。回应利益相关者合理诉求、完善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营造内部治理和谐氛围等是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协商治理是大学治理的本质,大学善治是协商治理的目标。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即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共同的目标追求是实现利益均衡,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相同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平正义,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同一的理念诉求是培育公民与公共精神。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需要协商民主提供承接载体,大学的协商民主建设与发展也需要大学治理现代化架设运作平台。一方面,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途径,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公共决策的质量,开展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大学治理现代化为大学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创造稳定环境和提供坚强保障支持。因此,从逻辑上来看,大学治理与协商民主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从结构上来看,它们又是一种互动与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改革项目在进村入户实施中总会产生以政策内容解释、政策功用和改革成果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性诉求。文本性诉求的回应性与改革项目绩效紧密关联。基层政府和干部基于文本性诉求的预判,通过治理性的回应行动可以提升农民参与和改革项目绩效。在理论上,这是一种基于诉求预判的预见性回应。预见性回应是基层政府和干部主动将隐藏的文本性诉求纳入政策执行议程并以有效的治理行动回应这一诉求的行为模式。预见性回应行为取决于基层政府和干部的诉求预见能力和回应能力,其提高改革项目绩效的价值在于从改革的源头探寻农民诉求并进行有效回应,在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改革项目。  相似文献   

7.
从形式有效和实质有效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权利诉求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治理的形式有效性有待提高;治理改革应坚持效率取向,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强化校级管理权力,提高决策自主性和决策效率,治理的实质有效性较高;大学应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社会效益成为评判治理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提高大学治理有效性的主要路径是以争取更多自主权为核心,改革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外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大学治理是“治理”在大学这一特殊领域内管理方式的体现。大学治理有其特殊的本质含义,它的实现必须以民主社会为前提,以公民精神为基础,以绩效为导向,以大学的理念为核心。我国目前在实现大学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关的制约因素,表现为我国大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大学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正确的大学绩效观尚未形成、正确的大学理念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7):104-112
大学外部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中的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大学外部治理承载着社会多元共治的价值诉求,其中,法治诉求是保障,民主诉求是基础,正义诉求是目标。为此,基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特征和大学"善治"的目标愿景,要实现和谐共生的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和正义高效的治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应当通过"依法治教""社会协同""内生外促"等实践路径,有效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行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实质是一种政府对高校的问责制.该种问责制属于管理视野中的问责范式,为了提高制度运行效率,须向治理视野中的问责范式转型,即建立中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应从高校社会问责的六个构成要素:期望与需求、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程序、问责后果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提高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意识、健全问责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措施促进制度的渐进变革.  相似文献   

12.
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整体性治理是西方国家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是研究的主要论域。新公共管理时期个体主义思维方式的滥觞及其在实践层面留下的治理的碎片化,直接刺激了整体性治理的兴起。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全能型政府治理范式的生成以及向体制转轨中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时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构建“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范式,是我国可预见未来政府治理范式革新的目标取向。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于建立“强政府—大社会”结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三者的良性互动以及建设“管理—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范式,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区别于传统治理范式的丰富内涵,其兴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只有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和得力的措施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危机,具有影响广泛、危害严重两大特点.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思路应遵循价值一组织一制度的分析框架,培育政府-社会-公民的多元治理范式.这种治理既包括正式的制度设计、信息公开、政府上网、舆论引导、重建信任等政府应对措施,也包括公众理性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到人文: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科学范式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由于科学标准的变化、经济学发展的人文转向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科学范式暴露出许多缺陷.教育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人文经济学,其研究范式应该由科学范式转向人文范式.  相似文献   

17.
治理与善治的理论范式从引入中国之初就被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启动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科层制和现代民主体制的理论反思及实践层面的探索,但现实中的公民参与却面临着挑战。由此我们不能单纯从理论上对治理范式下的公民参与寄予过高的价值期待,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在实践中发生着的需要进一步检验证实的过程看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球教育治理成为新的教育热点议题。作为全球教育治理重要参与主体,韩国政府在总结自身受援经验的基础上,将“回馈国际社会”、“输出韩国经验”、“全球化国家建设”、“培养全球公民”作为理念的基础,并逐步形成全球教育治理五大参与路径——传播国际组织理念的全球公民教育、输出韩国经验的职业教育、宣扬全球共同利益的国际教育援助、面向国际组织的各层次人才输送体系、培养全球责任意识的国民教育。韩国的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价值耦合的政策理念特征,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路径特征,国民积极参与的人员保障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公共治理: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的一种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校园安全现状警示我们:仅从学校和政府的视角审视和应对校园安全问题是存有缺憾的。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应变换分析视角并建构一种新范式——公共治理。校园安全公共治理具有提升校园安全认知能力、保障能力和评估能力的价值意义。当今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都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公共治理,注重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独特功能和资源优势。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应当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相关宝贵经验,着力构建校园安全公共治理的运作思路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作为杭州市最早进行集团化办学探索的引领学校之一,已由紧密型“射线模式”向松散型“双射线模式”转型。以“一核、双线、多维、全面”为整体架构,以德育实施、教学管理、教师发展、文化建设为要素,集团形成了德育互生、教学互惠、教师互动和文化互融四大治理机制,促进了学生优质发展,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成就了集团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松散型教育集团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