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自己发明数学就会学得更好”“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教学的第一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以便更好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加强建模策略的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为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不单要让学生有感性知识,还要给学生理性认识,促使他们在积极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增长智慧.  相似文献   

3.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世界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让学生领悟“理论型”数学,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提炼升华,得到全新的理念,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我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4.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好玩”的数学,往往更能调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学到“有营养”的数学,且记忆深刻.学习“好玩”的数学要注意和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亲自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并在“好玩”中创造自己能听得懂的数学,在“好玩”中,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相似文献   

5.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爿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吲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爿的经验丰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住真币的经历巾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巾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世界卜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才能让学生领悟“硼论型”数学,在感性知识的基础卜进一步进行提炼升华,得剑伞新的卯念,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升华,我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在生活中触摸数学?3月12日,我校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以“我们去植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就以这次活动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让学生最近距离地感受数学的。未雨绸缪为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让“我们去植树”能融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活动前,我们二年级数学教师集中在一起,就“植树节活动如何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研究、讨论,为学生设计了作业,共有四个数学问题:1.分组…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实践中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活动经验在课程目标中被作为“四基”之一做了进一步明确,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切实有效地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需要教师把握好“四个阶段”,即经历、感悟、反思、激活,让学生历经这几个阶段,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得以丰盈.  相似文献   

10.
廖淑珍 《广西教育》2013,(41):66-6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学数学”的过程,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探究活动.如果组织不好,学生便是简单的操作者,探究便成为机械执行命令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探究?具有研究者的“自觉的问题意识”?本课抓住“问题”不放.将“问题”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做了一回研究者。  相似文献   

12.
综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正渐渐地被我们淡化、冷落。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一、情境创设具有“数学味”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众多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思考题教学属于“非主流”.但是,如果教师能高屋建瓴,正确深刻地认识思考题的背景,深度挖掘其价值,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会顺理成章.《神奇的“正方形数”》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究过程,并有机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深度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对学习主体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则是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为他们的后继学…  相似文献   

15.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简言之,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新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关注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的意识及反思的能力,努力让反思成为学生的学习智慧。  相似文献   

16.
李朝夕 《学周刊C版》2019,(21):104-104
在数学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数学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亲历事件获得情感体验,或者虚拟地经历一些事件来获得相应的经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体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让数学课堂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如引导学生参与摸球的游戏,通过学生的体验,加深对“可能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利用图形…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在生活中触摸数学?3月12日.我校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以“我们去植树”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我们摒弃了“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并理智地加注了“价值引领”。那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到底该引领什么呢?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体现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自由、主动地走,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留足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出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其中有两三个…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中,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这里,“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