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3.
一、活动课程切合德育的本质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的形式出现。让德育回归生活是两门课进行设计的基本理念。德育活动课程是两门课组织教学的基本课程形式。这两门课的出台是经过德育界专家学者的深思熟虑的,是德育界十几年来不断探索的阶段性成果。不管是从基本理念还是从其主要的课程形式来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体现出德育的本质。从道德的本原来看,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管是具体的道…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生活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理念的解读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教育人的德育课程,理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人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品德的发展不是离开生活的,他们理解品德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开始。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新课程要“回归”生活,意味着旧课程“脱离”生活。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旧课程  相似文献   

6.
观点集粹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7.
学术扫描     
鲁洁在《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从 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被列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程。新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已初具改革成效。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科研》2006,(Z1):41-59
1.德育课程价值转向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变革:一是在道德存在观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的基本提问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方式。二是在课程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与思品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即强调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又高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回归:品德课堂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涵盖小学六年的德育课程已经深深地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从几年前的试点,到现在的全面推开,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基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品德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从创设之初就提倡“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它内在地蕴含着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两方面内涵:既要求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道德资源,通过生活实践来进行道德教育,又指出德育的终极价值应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其道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相结合,使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重新赋予它应有的魅力。正如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品德课堂呢?笔者认为,一堂有魅力的品德课,应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应让儿童产生刻骨铭心、直入心灵的体验。因此,回归生活、活动体验、关注生成就成了品德魅力课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后,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教育热情投入到教育改革和研究中,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异"的一些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误区。  相似文献   

16.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课改中推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8.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推进,新课程正一步一步地走进学校,德育新课程也是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