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涯教育课程肩负着架起环境与个体之间、当下与未来之间桥梁的使命。当前,高校生涯教育课程面临回应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满足国家社会育人期待、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等多重挑战。生涯适应力理论是生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对高校生涯教育具有深刻的应用价值。基于生涯适应力的高校生涯教育课程,需要以提高学生应对不确定生涯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生涯适应力四要素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具身体验为原则选择教学方法、以资源整合为依托延伸教学效果、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实现课程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就业市场的演变,高校就业指导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型大学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全程化、精准化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这使得生涯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一环。文章探讨了研究型大学开展精准化生涯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工作原则,从生涯发展期、分类指导、实现路径、保障体系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四四六"生涯教育体系,对于高校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高中生涯教育置于当下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中,对其现实意义、价值及其教育体系进行审视。认为无论是正视当前时代发展特点及高中学生的特殊性需求,抑或站在生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与国际的交汇点,生涯教育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强调生涯教育的价值不仅具有关照个体全面发展的德育价值,同时具有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和惠及学生特殊需求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优势。提出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应秉持"融合、简约、多元人力互补及多方资源支持"的原则,在高中生生涯适应与探索、生涯设计与选科、目标冲刺与反思的三个阶段,综合考虑任务递进、路径协同以及人员融合,构建适合我国高中生的生涯发展促进体系。  相似文献   

4.
开展学校生涯教育,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应对未来挑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在开展学校生涯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学校生涯教育在意识理念、知识普及、体系构建、本土化研究、政策保障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推进学校生涯教育应牢固树立意识、加强认知宣传、加大政策供给、普及中小学校生涯教育、强化高校生涯教育特色、推进有组织的研究,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本土化、数字化的生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生涯辅导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其中,就业指导理念落后的问题尤为凸显,亟待解决。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借鉴生涯辅导理论中人本化、发展性理念,从专业化的组织体系、人本化的目标体系、全面化的内容体系、发展化的过程体系和对象化的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曲丽 《文教资料》2010,(34):181-183
大学生生涯辅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既要着眼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着重考虑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生涯规划概念。生涯辅导组织形式、内容、作用,生涯辅导教育防止的几个误区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务实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有效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生涯教育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生涯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包括贫困学生自我认知模糊、就业取向功利、自卑心理严重、缺乏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问题。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基本要求,解决贫困学生生涯教育问题必须首先提升贫困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也要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提升贫困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还要积极发挥政府和行政部门在贫困学生生涯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德育价值体现在其对社会、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对生涯发展教育进行德育价值评判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目的在于审视发掘生涯发展教育的价值意义,科学评价其在本土化建构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不断推进德育和生涯发展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涯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发展表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给予学前教育人才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与指导;应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及其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应建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分析生涯教育的理论,比较海峡两岸高校实施生涯教育过程中的异同点,结合大陆高校在实施生涯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借鉴台湾高校生涯教育的有益做法,从师资队伍建设、社会资源利用、相关课程设置、工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对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认知、动机理论知识掌握、裁判工作和教学现状、教师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全面调查了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引导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进行裁判理论与实践的平台;以评促学,健全学生综合能力锻炼的有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的对策,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苗深花 《教育研究》2012,(5):90-94,101
《教育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未来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提出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教师职业的工作需要,师范生需明确教师教育职责和自身学习目标及学习的特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在师范教育阶段积极构建"为教而学"的学习观。为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在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实践训练;改革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融入新的学习观,促进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教育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高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与政府、高校、教育实习机构、师范生个体之间具有互动性的利益诉求。当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缺少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指导,高校对实习缺乏管理,教育实习点的责任意识不强,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认识等阻碍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化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利益的诉求,需明确实习目标、搭建参与式的利益协调平台,为实习基地建立保障制度,探索新的实习模式。因而要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求,保障高校师范实习基地稳固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效用,促进师范生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理念,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成为当前工程训练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国内3D打印人才缺口及高校3D打印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学的序列性,更要注重教学的层次性,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从而引领增材制造行业有序发展,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教学是高等院校中对学生实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断深挖各个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全方位综合育人的目标.以"基于数据结构的编程训练"课程为例,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从调整课程教学目标重心、协调课程内容互通、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基于数据结构的编程训练"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情境德育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教学实践证明,情境德育运行模式的主要环节都交织在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二元关系中,这些二元关系的有机融合是情境德育产生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通过对情境德育二元融合机制的探究才能有效地构建高校情境德育运行模式。这种机制包括:知与行合一的情境德育目标、教师与学生"视界融合"的情境德育内容、情与理交融的情境德育内涵以及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有机结合的情境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性人才。高职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语言能力。本文从英语教学现存问题出发,对本院职业英语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找出了经验和不足,为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新工科”人才培养导向来建设力学专业,聚焦本科教学中人才培养问题,围绕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工程化、创新化目标,通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创新体系的改革与重构,形成以“培养服务于需求”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新基建"的提出为高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进行创新建设,推动专业由单一的产教融合向产学研用培五维度融合转变.此举能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新要求相适应,并有助于学生应用思维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