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技术与科学、工程既密切相关,又保持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这种独立的地位是技术本身科学化发展中所形成的,也是科学向技术化方向发展所凝聚的.技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技术化形成技术科学体系.技术科学体系需要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和高等技术教育的支撑才能延续其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先进理念与有力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缔造现代课堂典范形态的两大支撑点。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内在线路之一是寻求一条高效课堂理念与现代技术文化之间更为完美的结合方式。技术是"形而上"的思想与"形而下"的工具组成的有机体,高效课堂理念在技术文化的技术思维、技术手段、技术工艺等层面都能找到相应的结合点。高效课堂理念技术化过程的实质是先进课改理念与技术文化全面融合的立体化过程,是先进课改理念借技术思维、技术手段、技术工艺来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关键环节:课改理念的精确化、课堂手段的现代化与教学过程的工艺化,构成了高效课改理念技术化的"三部曲"。如何在技术与艺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努力实现理念与实践在技术条件中的完美耦合与整合匹配,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思路。这一平衡的实现需要重点解决三大平衡:有形模式与无形变革间的平衡、理念创新与技术配合间的平衡、学习环境与教学控制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技术化社会中审美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步步入了技术化时代。技术化一方面消灭了建立在自然意象之上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以技术物品为意义元素的技术文化。尽管人们为传统文化的消失而忧心忡忡,但技术文化中仍然显现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只是这种关系表现出了一系列的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摒除"唯技术化""唯工具化",而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活动参与等,潜埋"文化素养"的种子,催生"文化素养"的生长,促进"文化素养"的生根。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技术是人类特有的、不可或缺的的审美与技巧.技术作为艺术的“置根之地”成就了艺术的实体化,艺术作为突破技术化生存的“超越之路”实现技术的激情升华.两者像七彩霓虹的光谱一样由感性到理性的相互依存、完美结合,为未来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以及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当下教学活动越来越技术化。目前教学技术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为教育思想的技术化和教学活动的技术化两方面,导致教学技术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技术乐观主义无限膨胀和突破技术应用限度。教学技术只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的一种工具,而非取代教师成为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技术文化观念在整个技术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传授和掌握系统的科学与技术知识放在首位,从本质上看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科学的技术教育体系,既实现技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又实现技术教育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在完整的技术教育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9.
探析伽达默尔文化观及其现代文化反思,明确文化问题实质上是哲学问题。现代文化的科学化、技术化本质肯定与广泛认同,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实践理性和实践哲学的丧失与衰落。因此,文化的扭转和重建蕴含着实践哲学传统的强力接应和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形态既可以有历时性的,也可以有共时性分析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形态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最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现代人类生活的程度有多大?它引起了何种意义的革命?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把技术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参量,可以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技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作用表明:技术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一再强调技术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要把对技术的研究拓到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技术与文化在双重领域中的“对话”组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模式——技术世界,从而渗透、影响着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文化形态既可以有历时性的,也可以有共时性分析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形态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与教育关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本文从"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教育技术化"的含义,并且认为教育技术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14.
在日益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今天,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寻求普遍适用和规范操作的技术化逻辑方式。教育研究方法的技术化取向在推动大规模教育知识生产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研究方法是否必须坚守普遍性和规范性标准的疑问。从方法作为途径的基本内涵来说,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种逻辑,分别对应着把握确定性的指令性技术和把握不确定性的启发性艺术。在功能特点上,技术化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事物的集成化生产机制,艺术化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事物的灵动化捕捉机制。因此,教育研究方法的开发应该有机整合技术与艺术双重逻辑,这种整体性开发思路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分析教育研究对象的总体可确定性状况;分别针对可确定性和不可确定性教育研究对象开发教育研究技术化和艺术化方法;通过教育研究艺术化方法的形式化发展教育研究技术化方法;通过灵动化调用技术化研究方法提升教育研究艺术化方法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有工具化、技术化的倾向,其中隐含的危机是:英语说得很流利,却是个“文化盲”;事实上,英语教学应以成人为目的,加强文化的滋养,而不是把人练成手段与工具。  相似文献   

16.
技术化生存是人类自为生存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特指工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高速发展阶段,人类对近代技术和技术产品高度依赖状态下的人类生存方式.技术化生存作为技术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生存时代的近代工业化、生存基础的技术依赖性、生存状态的技术意识形态化和生存活动组织方式的"非理性"等特征.技术化生存中人类生存面临着困境,从本质上说技术生存中人类的生存困境是文化的困境.摆脱人类生存困境,需要人类的生存方式从技术化生存向创造性生存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作用于教学发展方面,当前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教学技术化与教学去技术化。前者是一种技术自大,后者是一种技术封闭,二者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显然都不利于教学发展。我们主张"教学合理技术化"观点。教学合理技术化认为,技术工具与教学工艺密不可分。从古代到现代,技术工具革新持续推动着教学工艺演化;教学工艺发挥出好的教学效能,是以技术工具的遮蔽为前提的。正是教学合理技术化的"未完成状态",促使技术工具及工艺继承与发展,推动着教学系统的发展演进。教学合理技术化应注意技术工具选择的适效性、把握技术应用的阶段性、树立合目的性的教学技术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活动呈现出工程性、集群性、与生产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凸显: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使科学家与技术人员的界限被打破;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出现则标志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具有了同步性。科学的技术化趋势表明,人们已经不能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划上一条鲜明的界线,否则就会影响到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回归功利: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之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何界定审美文化的功利性,成为90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传统美学的功利观,更多关注的是美和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其审美文化的内涵相对而言是狭窄的。而当代审美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大大扩展了审美文化的内涵,其生活化、实用化、技术化、商品化及其与大众生命活动的同一性特征,宣示了审美文化向现实社会生活的功利性回归。这种回归,是美学的进步而不是退步  相似文献   

20.
技术环境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以技术为中心构成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客观的人工环境。职业教育生态技术环境由硬件、软件和工件组成,主要包括技术设备(硬件)、技术文化(软件)、技术产品(工件)。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突出三个建设:建设教学化的生态磁场,建设生态化的教学系统和建设技术化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