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义务教育由于其巨大的外部性,因此是公共物品;有的学者认为义务教育由于是国家提供,因而是公共物品;有的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是公共提供的私人物品。不管是哪种观点,都一致认为义务教育的提供是政府的责任。那么,义务教育公共提供是否就可以排除私人提供呢?市场在提供义务教育方面是不是完全失灵呢?本文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标准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义务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但是由于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和国家赋予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义务教育准公共物品的产品属性为义务教育的私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共物品的边界和范围,实际上很难明确划分。大部分物品介于纯粹公共物品和纯粹私人物品之间。引入产权制度、组织以及技术等排他手段,公共物品能够由私人有效供给。争胜竞争市场过程中的企业家行动总是能够展示出公共物品的多种私人供给方式。一定情况下,搭便车和排他问题不再成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制约因素,非赢利性行为下的民间公益,也是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一种现实模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这不是由于学生的就学所具有的非竞争性所致,而是因为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教育服务的外部性,公益性和营利性是对立的。我们倡导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只是在能够市场化的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无论教育经费的来源,还是学校等教育组织的举办,政府一定处于主导地位,市场只是一种辅助补充,这一点根本不同于其他私人产品的生产提供。  相似文献   

4.
面对悄然发展的教育市场,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教育的性质。应该说,教育的社会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根据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功能及其发挥状况来加以确定。从目前中国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对教育的功能要求及其发挥的实际可能性来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是一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机构。根据举办者的不同,可以是公益性机构,也可以是营利性机构。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科都十分重视对本学科逻辑起点的探讨,但长期以来公共管理学却没有对此作充分的论证。本文认为,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应为公共物品。作为“物品”,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样对社会共同体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生产、经营、管理、消费的问题;但由于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又具备了“公共”性质,不能按照私人物品供给和管理的机制来实现,而必须由公共权力机构来统一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和“物品”之间的内在张力正是公共管理行为产生的内在根源。“公共”和“物品”之间的矛盾也决定了“公共”与“管理”的持续冲突,而后者又构成了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机构的营利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能否营利的问题 ,实质上是教育服务能否由营利性机构提供 ,教育生产能否由营利性机构组织的问题。一、教育领域可以存在营利性教育机构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效用的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效用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 ,具有共同受益的特点 ;二是消费的非竞争性 ,当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消费者时 ,其边际成本为零。萨缪尔森把公共品定义为一个人消费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 ,即不具有排他性。对教育服务来说 ,为额外的一个人服务的成本非常高 ,排除人们使用也比较容易 ,因而不是纯公共物品。① 教育是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关于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问题,一直是专家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办高校办学有多种目的,可以兼顾营利性和公益性。这种观点一方面反对民办高校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另一方面认为公益事业不是慈善事业,公益性并不一定体现在不能营利上。民办高校在产品的属性上属于私人产品。因此,投资主体必然会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时民办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属于教育范畴,因此亦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我国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这两者既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一对矛盾,也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营利性并不一定妨碍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公益性和营利性并不矛盾.可以并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上的物品分有两类:一类是公共物品,一类是私人物品,市场天生缺少对公共物品调节的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是政府的职能,由于包括高科技、基础研究、教育等在内的知识经济骨干产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的特征,我国要在世界知识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必须发挥其职能作用,以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益性的持守与营利性教育的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教育公益性是从教育的提供方式来理解的。随着营利性教育的出现,产生了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从大教育观的视角出发,教育应被看成是一个从提供到产生结果的动态过程,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的提供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与教育的进行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以及与教育的结果相关的公益性问题。这种理解方式,使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得以化解,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益,而且也使营利性教育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上的物品分有两类 :一类是公共物品 ,一类是私人物品 ,市场天生缺少对公共物品调节的机制 ,对公共物品的调节是政府的职能 ,由于包括高科技、基础研究、教育等在内的知识经济骨干产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特征 ,我国要在世界知识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政府必须发挥其职能作用 ,以推动我国知识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公益诉讼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当诉讼原告适格理论遭遇现实困境时,公益诉讼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出现的学校和乡政府状告辍学学生家长案例表明教育公益诉讼已经成为现实,是儿童受教育权利司法保障的新进展。应现实的需求,有必要明确提起教育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教育公益诉讼的范围、诉讼请求中具有明确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设立诉讼前置程序等,以构建完善的教育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益性包含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的公平性两方面。当前,我国在教育公益性上还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办学主体的趋利性、义务教育年限太短、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应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资源分配相对均衡、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并制定《教育投入法》等方面促进教育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公益性社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对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模糊、形式单一、影响力小、缺乏支持等困境,导致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亟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笔者选取高校大学生、公益社团组织者、基金会工作人员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实践的经验,提出了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展与专业公益组织的合作、参加公益创业大赛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产学研合作视角分析与高职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形式。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政策保障,强化产学研合作政策保障,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构筑产业链上的合作教育,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最终实现以产学研为基础的高职教育公益性内涵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益是质与量的统一。以往的研究主暑集中在对教育公益质的争论上,忽视了对教育公益量的探讨。教育公益的质由政府(或个人)免费提供以及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效益来决定;教育公益的量由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而教育质量由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教育效率来决定。因此,一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提高教育效率的政策措施都可以认为是提高教育公益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政策选择的结果。公益性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但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私益性生产是不可避免的。大力弘扬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正确引导高等教育的私益性是全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益是质与量的统一.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公益质的争论上,忽视了对教育公益量的探讨.教育公益的质由政府(或个人)免费提供以及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效益来决定;教育公益的量由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而教育质量由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教育效率来决定.因此,一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提高教育效率的政策措施都可以认为是提高教育公益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家及教育部领导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并关注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实施的具体方略。开展集团化的职业教育,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本文对实施教育集团化,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举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主要形式、发展原因、管理特点,认为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有其存在的现实需求,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并非是对立的,如果政府政策到位,相关约束机制合理,发展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整体公益性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由于缺乏具体法律规定,其试点推动过程中引发了颇多争议。依据实践现状及相关理论分析,文章认为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公益诉讼具有现实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尽快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机关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