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崔淼  周晓雪 《科研管理》2022,43(4):75-82
   近年来,传统企业纷纷抓住数字技术机遇,致力于进行数字导向的战略更新活动。然而,现有文献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前因变量的探讨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IS战略化和战略实践观,提出了“战略化活动-忘却学习-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研究框架,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创业导向活动、自下而上的组织即兴活动,通过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理论模型。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即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方法,探讨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前因及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创业导向和组织即兴均有利于传统企业的数字导向战略更新;忘却学习分别在创业导向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组织即兴与数字化探索创新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细致刻画了传统企业如何通过忘却学习进行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崔淼  周晓雪 《科研管理》2022,43(10):89-98
摘要: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开展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成为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本研究选取林清轩的单案例研究,探索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实现机理和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企业在开展数字化活动时,存在着认知、行动及商业模式等惯性力量,而组织学习是一种克服组织惯性的有效方式;(2)实现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是一个过程,经过了数字化探索、数字化提升和数字化赋能阶段,在各阶段中,企业依次克服了认知惯性、行动惯性和商业模式惯性;(3)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呈现出从IT端、营销端到流程端的数字基础设施改进、数字营销活动推广和数字业务流程构建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依赖性的存在是企业合作的基础,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增加,协调就是管理跨越组织边界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本文根据Malone对协调的定义来研究依赖性问题,首先探讨了在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依赖性,然后分析了这些依赖性在组织际工作流系统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4.
依赖性的存在是企业合作的基础,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增加,协调就是管理跨越组织边界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本文根据M alone对协调的定义来研究依赖性问题,首先探讨了在协调过程中存在的依赖性,然后分析了这些依赖性在组织际工作流系统中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企业发展的不同运行阶段,资源和技能的战略价值会发生变化。保持企业发展的优势运行状态,必须更新和调整企业的资源和技能,突破稳定运行阶段的均衡发展态势。由于不同的运行阶段的分工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技能是有差异的,企业只有开发与整合资源和技能才能保持核心活动的战略价值。企业优势运行中核心活动的战略价值,源于资源和技能从事替代性的分工活动。  相似文献   

6.
马如飞  王嘉 《科研管理》2011,32(5):36-42
本文考虑了一个双寡头的微分博弈模型,其中两家企业在技术溢出和技术更新的环境下从事研发活动,每家企业在研发阶段进行研发竞争或合作,但在产出阶段进行竞争。通过比较研发竞争和研发合作下的企业瞬时收益,本文分析了技术溢出和技术更新是如何影响企业研发战略的。进一步,本文还讨论了企业研发战略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龙勇  付建伟 《科研管理》2011,32(9):91-99
本文通过对重庆、深圳、西安等地建立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近50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和联盟绩效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的依赖性对联盟关系风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关系风险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而资源依赖性对联盟绩效只具有部分的负相关影响。表明在非对称型与对称型竞争性战略联盟中,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和联盟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联盟中的企业应注意这种差别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端旭 《科研管理》2006,27(6):80-84,143
面对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性和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团队作为其研发活动的基本工作单元。本文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组织、团队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情景因素对设计研发团队激励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依据企业对闭环供应链中传统前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活动环节的关注程度,将闭环供应链活动战略划分为:全面关注战略、前向关注战略、低型关注战略和逆向关注战略;探讨了不同活动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差异显著的活动战略导致差异显著的企业绩效;全面关注战略是提升企业绩效的最优战略.最后在对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了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进入权理论的技术创新网络治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运用进入权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化治理作尝试性分析与研究。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更多地将依赖于网络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加。一方面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协调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以契约为主的协调机制因合同的不完全性而难以奏效。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化治理的目的是促进网络参与者对技术创新网络的专用性投资并维护其完整性,从而提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少军  焦豪  冯臻 《科研管理》2011,32(1):60-67
    摘要:战略转型作为企业对动态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一种改变能力的能力,对企业战略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传导机制,认为转型背景下的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及整合重构能力构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战略转型要素和转型成功之间的关系模型框架。随后的纵向案例研究表明:(1)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实施战略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关键是具有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影响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型成效;(2)动态能力对战略转型的影响是持续进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只有持续培育和提升动态能力,才能顺利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2.
何一清  王迎军  方琳  张腾 《科研管理》2015,36(9):100-105
企业高管的认知惰性制约了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战略更新乃至变革。认知惰性的累积和突破都植根于高管环境扫描和有效信息获取的过程。目前缺乏对有效信息吸收的内在机制的研究。本文基于高管的知识架构,将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相结合,对高管环境认知与扫描的微观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管理知识架构变革的能力对于突破认知惰性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意识记忆编码以及更新扫描模式的手段,分析了认知惰性与战略决策过程的关系,最后建构一个整合性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我国沪深股市的2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资源配置战略变动”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以及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管团队断层线(社会分类和任务相关断层线)对二者关系可能产生的调节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战略变动”与“企业绩效”间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即“资源配置战略变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社会分类断层线”(Social Category Faultlines)对“战略变动”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有着显著的负向调节影响,而任务相关断层线(Task-related Faultlines)会强化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但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环境的包容性和复杂性对战略柔性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环境的动态性而提出的战略柔性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然而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仅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还具有包容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战略柔性忽略了环境包容性和复杂性的影响。对环境的包容性和复杂性、战略柔性实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解决了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为企业更好地通过战略柔性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自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识别力维度、资源整合力维度、管理控制力维度和持续创新力维度构成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的四力维度结构。企业战略转型能力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战略转型能力现状、四力维度结构和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决定了企业战略转型能力跃迁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企业战略转型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序参量,其演化表现为势函数和非平衡相变。中国企业必须重视战略转型能力的培育,以便能成功实施战略转型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6.
Continuous reinven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hrough learning is a key fea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Responsive change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cultures that foster the capability to create and learn new knowledge, while abandoning dated knowledge and business processes no longer appropriate to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business drivers of past success risk promoting complacency and failure to adapt responsivel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making the strategic quality of continuous responsive adaptive change a critical and elusive business success factor. On-going adaptability requires the learning and synthesis of a set of capabilities, or metacapabilities that contribute the kinds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that underlie the process of change and core competency building. Merging metacapabilities with a value chain-specific core competency will allow all three strategic qualities – value creation, difficult to imitate and responsive adaptive change – to be satisfied. In very complex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 management should pay consideration to the structures that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learning culture capable of redefining fun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purpose in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What is required is a learning structure that allows for the questioning of the organizational paradigm relative to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stimulates and sup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metacapabilities while providing the larger aligning supportive context that is process focused at a system level. Community of practice, a key KM application, may be one potentially useful metaphor for describing such a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郑莹  黄俊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80-191
已有关于专利获取和企业绩效的研究,通常关注专利申请量等静态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践中,专利获取是申请和维持两个关键决策共同决定的动态战略过程,企业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申请量和放弃量等规模指标上,更表现于其申请和放弃的速率等动态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动态视角全面考察专利获取战略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试图从申请和放弃的激进程度反映专利获取战略的动态性,同时通过二者的交互作用识别其对绩效的共同影响,最后识别了不同获取战略的适用情境。基于1992 -2017年1983家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指出,积极的专利申请对绩效有正向影响,与此同时激进地放弃专利并不一定导致差的绩效;仅在特定情境下二者对绩效才有负向的交互作用,这些情境包括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或组织冗余较低;在技术多元化的企业中,激进的申请和放弃甚至更有利于提升绩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转型经济民营企业数据的本土化研究,探讨了环境特征对民营企业战略导向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程度较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前瞻者战略,较少选择防御者战略和反应者战略;当民营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较快时,企业较少选择前瞻者战略;民营企业选择分析者战略受环境特征影响不显著。该结论是民营企业战略选择研究的本土化延续,它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化并深入探讨了该问题背后的情景因素和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