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汤森路透公司的Web of Science网络检索数据库中,选取基础数学(Mathematics)研究领域5年(2010年-2014年)平均影响因子前20名的期刊,下载20本期刊从2005年到2015年刊载的全部文献数据。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绘制该领域作者、机构和国家间的科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对基础数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在近十年国际基础数学研究领域中,作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以PoomKumam和ErdalKarapinar等为核心的合作研究团体;机构之间形成了以大学之间的校际合作为主的合作模式;在国家和地区合作中,发文量大国出现了孤岛现象,发文量较少的国家合作较为紧密。通过研究还揭示了当前国际基础数学领域研究热点为不动点理论、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等。  相似文献   

2.
国际图书情报领域作者、机构和国家合著网络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霞  崔雷  黄鹏 《现代情报》2017,37(1):142
借助SPSS软件从2015年JCR收录的图书情报学领域的86种核心期刊中,随机选取20种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生成共现矩阵,运用UCINET和Pajek软件实现作者、机构和国家3个合著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各合著网络的聚类系数、平均距离、高频合作群体,检验小世界特性,揭示网络整体结构、核心学术群体和高频合著集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发文量、合著率及合著规模基本逐年上涨,合作科研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3个合著网络均具聚类系数大,平均距离短的特点,符合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理论,说明国际图书情报领域整体合著网络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内部交流频繁、信息传递畅通。高频合著作者和高频合作机构有着确定的研究方向,且倾向于将其连续性的科研成果发表于同一期刊。  相似文献   

3.
旨在揭示大数据研究中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模式和网络结构,发现主要参与国家和机构的主导地位,并利用科学地图来可视化这些合作特征.在了解大数据领域全球论文产出概况的基础上,应用网络特征指标分析大数据研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主要国家与机构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并通过VOSviewer软件以科学叠加图(overlay map)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研究发现:全球大数据研究以国内合作尤其是机构内合作为主,国家和机构间合作的比重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合作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多元主导模式转变;中国、美国和英国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桥梁作用;中国作者在国际合作网络中的主导性较高,中国科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为活跃的参与机构.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文献源,对2007—2016年有关可视化管理的论文进行收集,分析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便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日后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基于CiteSpace软件,结合文献计量法,分别从年度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上占有优势,但整体偏向于可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国外则更注重可视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此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应增强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国际科技政策研究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科研政策》)2007-2017年发表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 II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分别制作了作者合作网络、国家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等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欧美发达国家引领了国际科技政策研究前沿,但国家的发文数量和影响力之间无明显线性比例关系,已有的作者合作网络中,跨国合作态势明显;(2)国际科技政策研究基础主要集中在社会技术创新范式、创新研究、企业开放式创新等六大领域;(3)创新政策是国际科技政策的主旋律,企业开放式创新、研发政策、创新绩效、知识管理、新兴产业政策等政策是国际科技政策的热点领域,同时我国更加关注研发政策;(4)科技政策演进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国家创新系统为主导到技术创新与转移(技术转移、校企合作、企业创新)为主导,从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为主导到研发补贴、需求侧供给侧研究、高校知识价值创造等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国创计划"研究现状和主题演进,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创计划"项目基金资助的发表在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上的文献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利用COOC9.9进行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以及聚类等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呈逐年上升且高位波动趋势;发文量≥30篇的一级机构62个,多数机构间开展了合作;发文量≥100篇的学科高达16个,前20个学科累计发文量占比为85%;文献分布在1068种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上,平均刊文密度为5.04篇;综合影响力指数最高为14.35;作者最大发文量为31篇,核心作者413位;10次以上高频关键词129个,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1-2010年图书情报学主要期刊发表论文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可视化其网络关系,分析图书情报学研究机构的分布与合作情况.首先,统计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找出重点研究单位;其次,构造合作矩阵,绘制合作网络图,设定阈值,分析研究机构的合作现状;再次,对研究单位以及其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构造2-模矩阵,绘制2-模数据网络图,划定阈值,找出研究机构的重要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8.
余云龙  邱均平  金钊 《情报科学》2022,40(5):144-153
【目的/意义】学科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对科技工作者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政策制定与管理者制定政策 与实施有效管理而言至关重要。【方法/过程】本文以同位素径流分割领域为例,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对该领域的 科技文献增长规律、主要学科、核心出版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机构和作者分布特征及其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结合文献计量学指标和地理信息系统,刻画国家尺度下该领域科研产出和影响力重心时空分布特征,揭示该领域 未来发展格局。【结果/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同位素径流分割领域发展加速,尤其是2015年以来。该领域涉 及学科数量较多,且新学科不断涌现。水资源、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该领域发文量前3的学科。中国科学 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McDonnell JJ是该领域发文量与影响力最高的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加拿大、 英国和中国是该领域主要研究国家。北美和西欧地区的国家主导了该领域的国际合作。该领域学者倾向于机构 内合作或国内机构间合作,国际合作有待提升。领域内科技文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科研产出和影响力重心逐渐 向东亚转移,但科研影响力重心的转移滞后于科研产出重心的转移。【创新/局限】该研究结果可为同位素径流分割 的学科建设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可为图书情报领域学科发展态势挖掘与可视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ISI)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检索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相关的文献数据,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该领域国家合作-主题词混合网络知识图谱,对国际科学合作领域的国家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当前国际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国家地域分布,探测科学合作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布局;分析中国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在世界科学合作领域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侯剑华  姜中才 《现代情报》2012,32(11):105-109
《Scientometrics》是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门期刊。对该期刊文献的作者进行共被引网络分析,网络中关键节点人物代表了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代表了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2001-2010年间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形成了以Hirsch J.为代表的H指数相关研究团体,以Meyer M.,Narin F.等为代表的专利计量研究团体,以Price D.,White H.,Small H.等为代表的共被引分析和科学计量指标研究团体等为主体的研究结构。  相似文献   

11.
韩涛  谭晓 《科学学研究》2013,31(8):1136-1140
 科技资源全球化流动与配置的趋势日益明显,而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范围掌控、调配科技资源的能力。基于SCI国际合著论文数据,综合应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国际合作整体发展态势、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倾向、优势和弱势学科国际合作地位差异、高质量成果国际合作依存性等四个角度分析中国2000年至2010年的国际合作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积极、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主导地位也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的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呈现出合作率与合作地位的奇异性,而且中国的高质量工作具有较高的国际依存性。  相似文献   

12.
刘飞  毛进  李纲 《情报科学》2022,39(1):166-175
【目的/意义】探究国家之间科研合作的倾向性、不平等性及空间集聚模式,为促进国家间科研合作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过程】以 WoS中 1978-2018年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合著文献为基础,通过合作强度、合作强度相似度 反映合作的倾向性,基于基尼系数提出合作不平等性测度指标。同时借助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科研合 作的空间集聚模式。【结果/结论】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集中趋势;合作不平等性与合作频次呈递 减关系,合作频次越高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地位越趋于平等;全球范围的合作强度与合作广度均呈显著空间正相关。 欧洲与北美形成了两大科研合作的高-高集聚区,非洲形成了多个低-低集聚区,而亚洲形成了多个低-高或高-低 的异质集聚区。【创新/局限】本文相较地理距离更进一步探究了科研合作的空间相关关系,后续研究中将加入时间 维度分析科研合作的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于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面向于横向协同或纵向协同,对于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研究也主要体现在纵向协同的层面上,而现实中,供应链系统上下游企业在进行纵向协同的过程中也可能同时采取横向协同的形式。基于此,建立了由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两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通过对两销售商不同供应链协同方式比较发现,仅横向协同的供应链系统优于横、纵均不协同的供应链系统,且横向协同供应链具有纵向溢出效应。进一步将横、纵双向协同的供应链模型与仅横向协同的供应链模型进行对比发现,横、纵双向协同情形下,不仅市场需求量增大,销售商的创新投入也加大,并且销售商的单位销售成本也降低,更关键的是系统总利润获得了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也进一步改善。最后通过算例对结论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政产学研"合作主要强调人类行动者及其组织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理论模式下,对"用户"行动者的发现和对非人行动者的重视,使得"政产学研"合作被拓展为"政产学研用物"合作。因为缺失农民行动者的参与和缺乏育种材料,超级稻品种"G"的技术研发行动者网络被证明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研究揭示,组建行动者网络要尽可能发现行动者,重视非人行动者的作用,同时要考虑行动者的主张和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阐明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界定并测度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变量,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企业创新绩效方面考虑,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存在一个最佳规模;(2)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的深化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高新技术企业NPD多团队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对MTS理论进行梳理和对NPD团队间协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团队过程的NPD多团队系统协作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进行了评价,分别构建了过渡过程协作和行动过程协作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考察了两个过程之间的路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过渡过程协作对行动过程协作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指成员企业之间共享资源、紧密协作、共同决策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与状态。探讨了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的问题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协同的形成机理,并对其协同的机制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电子商务模式提出了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将年份、关键词引入合作网络,从而构成作者-年份-关键词新型多元科研合作网络。以图书情报学的核心期刊论文为例,构造3模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及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网络的作者合作主题的新颖性、变化性以及稳定程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科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为明晰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知识演化,以1992—2016年CSSCI和CNKI中的1 615篇文献为分析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热点涵盖合作模式、机制和影响因素;合作中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要素协同;绩效评价。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在过去20几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关注合作模式到关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益分配等主题,再扩展到绩效评价、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等主题。  相似文献   

20.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has begun to uncover the reasons for, and type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usinesses, it offers relatively little explanation of ways to reduce the barriers in these collaborations. This paper seeks to unpack the nature of the obstacles to collaboration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exploring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lowering barriers related to th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o the transactions involved in working with university partners. Drawing on a large-scale survey and public rec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 breadth of interac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on lowering different types of barrier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prior experience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lowers orientation-related barriers and that greater levels of trust reduce both types of barriers studie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breadth of interaction diminishes the orientation-related, but increases transaction-related barrier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policies aimed at facilitat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