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 [教法一]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桌面上的正方体,要求坐正、平视,你能看到几个面? 生1:我能看到正面. 师:你用手摸摸它. 生2:我能看到正面、上面和侧面. 生3:我能看到侧面和正面. 师:分别用手摸摸你看到的面.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小朋友们情绪高涨) 师:我说到哪儿,你们就摸到哪儿。摸摸你的小鼻子,摸摸你的大眼睛, 摸摸你的大耳朵,摸摸你的细眉毛,摸摸你的黑头发,摸摸你的大嘴巴,摸摸你的长尾巴。 (当说到“尾巴”时,小朋友们都笑了,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 师:你们在笑什么? 生:(只笑却答不出) 师: (不急不忙,微笑着问你找到尾巴了?你把你的尾巴亮出来给大家瞧瞧。 (小朋友们和听课的300多位老师又笑了) 生:我们没有尾巴。 师:我们是没有尾巴。(板书:尾巴) 师:哪些动物有尾巴? 生1:老鼠有尾巴。…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怎样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生:四条边。师:看屏幕。引导学生看屏幕,老师  相似文献   

4.
一、引入学习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生惊奇地欢呼。)眼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隐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演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生:想!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生:看它的颜色。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标准》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课堂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数轴”这一课,注重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与同行商榷.1教学过程1.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见过温度计吗?谁能读出课本36页上的温度计?生1:我见过温度计,图中温度的度数分别是5℃,0℃,-10℃.师:温度计上有什么?生2:温度计上有数字.生3:温度计上有正数,0,负数.师:以上三位同学回答都很好.说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如果把温度计水平放置,把它想象成一条直线的话,它能是什么样子?谁能把自己想象的图形画出来?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们都忙碌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图,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我发现学生画出的图形只有有一.个同学能正确地画出图形③,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看书上的,然后我就把①②画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能够根据温度计,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图画出来,很好,但要仔细地观察温度计,谁能指出这两个图哪些地方画得不对?生4:第...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担任一个同课异构活动的评委,连续观摩了四节《识字5》课堂教学,某些镜头让我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师:第一组谁来读? 生:寒流、大雪、北风.(生在读到"大雪"时眼睛一亮,声音明显提高) 师:你们冷吗? 生:(面面相觑)不冷. 师:对,这样读,怎么会冷呢?谁再来读?(生不敢举手) 师:听老师读.寒流、大雪、北风……(老师压低声音,拖腔带着颤音)冷吗?  相似文献   

7.
一、操作引入,明确长和宽的比决定图形形状 1.操作活动,画出桌面.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能举个例子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的. 生:音箱的面也是长方形的. 师:挺好,看看课桌的桌面. 生: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能不能把它看成近似的长方形? (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咱们估一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一、联系生活,寻找童话师:喜欢童话吗?生:喜欢。师:为啥喜欢童话?生:因为童话有趣好玩。生:因为童话能用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师:你看过哪些童话?……师:课本上有童话吗?生:我学过《小稻秧历险记》。生:我学过《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师:你们听到老师说话吗?生:听到。师: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坐在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那说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生:四面八方。师:你的判断真不错。在说话我们都能听到这个很平常的生活现象中,包含了许多的科学道理。要想了解这些科学道理,我们首先必须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个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好吗?(学生交流汇报。)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传到我耳朵的?生:声音遇到物体还能传过去吗?生:我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生:我为什么会听到…  相似文献   

10.
生:老师,我不懂“沐浴”是什么意思?师:你看见过“浴”这个字吗?生:看见过。师:试着用它来组几个词,好吗?生:淋浴、浴室、浴缸。师:你发现这几个词都与什么有关呀?生:哦。都跟洗澡有关。师:对呀。回忆一下,洗澡时全身都被热气包围着,有什么感觉?生:很舒服。热气腾腾的,好像在天上一样。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师:对。再想想,太阳出来后,你走在上学的路上,阳光照得全身暖暖的,有什么感觉?生:我感觉阳光像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全身。生:暖暖的,很舒服。师:这时就可以说“清晨,我们沐浴着阳光去上学”。再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沐浴”…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师出示:31+61,14+112,51+120,61+310)生1:13+16=21,14+112=31,51+210=41,16+310=5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式子,你能发现什么?(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生2:我发现两个加数与它们的和的分子都是1。生3: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两个加数与和都是分数单位。生4:我发现每个式子中,三个分数的分母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师:你能举例说明吗?生4:比如13+61=21,6是3的2倍。其他三个也是这样。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生5:我还发现每个式子中,第一个加数的分母总比和的分母…  相似文献   

12.
听风     
【案例】一堂别开生面的想象课师:今天很冷,是吗?生(异口同声):冷。师:今天冷是因为从西伯利亚来了一股寒流,从而刮起了大风。今天,我们就上一节谈“风”的课。(学生们露出喜悦的神色,情绪开始活跃起来)师: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风”的诗,你能背出一两句吗?生:吹面不寒杨柳风。生:林暗草惊风。生:春风不渡玉门关。……师:能说出几句与当前情形相符合的诗句吗?风大,冷!生:大风起兮云飞扬。生:北风卷地白草折。生: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生: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今天风大的程度用“北风卷地白草折”等诗句来形…  相似文献   

13.
师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玩 ,边玩边动脑筋 ,看能不能玩出名堂。 (出示注射器 )玩过这个吗 ?叫什么名字 ?生 :(齐 )玩过 ,针筒。师 :现在我问大家几个问题 ,(抽动活塞 )这个会动的部分叫什么 ?生 :活塞。师 :(指针眼 )这部分叫什么 ?生 :针头。师 :对 ,我们也可以叫它“针眼”。现在我们开始玩注射器。我把针眼放到水中 ,抽动活塞 ,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 :水会进入针筒。师:(演示 )看到了吗 ?生 :(齐 )看到了。师 :如果我用手把活塞推进去 ,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 :水会从针眼里 (射 )出去。师 :(演示 )水真的出去了。师 :(演示 )现在我把水…  相似文献   

14.
在《江雪》一课的教学中,我见到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师: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学完了,学得很好,老师想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位爷爷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到江中钓鱼?生2:我想是因为那老爷爷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生3:可能那老爷爷钓了鱼是要去卖的。师: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生1:哦!(恍然大悟状)生2:老师,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师:是吗?有不同看法吗?生1: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生2: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师: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生:嗯。(二)师:学了这首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生1:老师,那…  相似文献   

15.
犤案例犦片断一:师:3×1你用了哪句口诀?生1:三一得三。生2:是的。这里应该用“三一得三”,刚才1×3是用“一三得三”,那3×1不就应该用“三一得三”吗?我认为我们在发明口诀时,少发明了这一句口诀。师:真不简单,生2又发明了一句口诀。你们觉得它放哪儿合适呢?生3:我也感觉少了一句“三一得三”,就把它放在“一三得三”的下面吧。(师板书。)师:那3×2用哪句口诀呢?生4:这里也少了一句“三二得六”的口诀。……师:请同学们自己把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学生读口诀。一会儿,生4举手想发言。)生4:老师,太多了,我想是不是可以减少点?师:可以…  相似文献   

16.
师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同学们面前摆着3只不同的杯子 ,如果分别倒满热水 ,它们的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 ?[评点 :提出研究的问题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 ]生 :保温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慢 ,因为它能保温。生 :瓷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比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快。生 :不对 ,是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师 :到底是哪个杯子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 ?我们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评点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生 :通过实验 ,我知道不锈钢杯里的热水温度下降得最快。…  相似文献   

17.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我们学过《热传导》一课,请大家回忆一下,根据物体传导热的性能可以把物体分成哪两类?生:分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类。师:那么水属于哪一类呢?生:热的不良导体。师:(出示投影)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不容易传导热的,小明把一壶水放在炉灶上用火加热,不一会一壶水就被烧开了。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水是怎么被烧开的?生:壶上层的水是怎样变热的?生: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为什么也会变热?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水是怎样变热的。评: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这…  相似文献   

18.
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可爱的草塘》一课,颇有收获。下面录其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5美丽的草塘。)(学生窃窃私语:老师写错了。)师:有什么话要说吗?说大声一点,让我们听听。生:老师,您的课题写错了,应该是“可爱的草塘”。师:(故作惊讶)真的写错了吗?真的不能用“美丽”?生:我预习时发现,草塘不仅很美丽,而且里面还有很多鱼、狍子、野鸡,用“美丽”不全面。生:我预习时觉得,草塘景色美丽,物产丰富,就像西沙群岛那么“富饶”,用“美丽”不合适。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以前学过的课文课题中有“美丽”吗?生:《美丽…  相似文献   

19.
师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玩好吗 ?生 :好 !师 :准备好了吗 ?请欣赏。 (播放课件 ,学生观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 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 ,除了建筑外全是水。生 2 :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 ,和我们这儿的不同。生 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 ,而且形式都不相同。师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这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4 0 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 117条河道上 ,连接着 118座小岛 ,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 :想 !〔评析〕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面对威…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你发现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吗?(生再读课文交流)生1:课文写了松坊溪的雪景。生2:课文写了松坊溪雪后的景色。我是从“雪止了”看出的。师:你讲得更明确,而且有理有据,不错。生3:我发现课文还写了雪中的景色。我是从“下雪了”看出的。师:你能举一反三,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说雪景包括——生:(齐)雪中景色和雪后景色。师:还写了别的时候的景色吗?生4:课文还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师:(不作评价,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深秋景色的?生4:第6~8自然段。师:为什么你说是深秋的景色呢?生4: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