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作品。虽然史传文学的特殊形式,不允许虚构、任意改变历史人物的基本行事与性格,但作为精神生产物,作家必然带着他的全部观念的时代特征、局限及个性,去完成生产过程。因此,作为经过创作主体再现的历史人物形象,便自然具有两重性:一是客体的自律性,即历史人物有他不可更改的主体行为、性格,在这点上,与其它纯文艺形式有较大的差别。二是他律性,即客体亦受到创作主体意识观念的观照、制  相似文献   

2.
在象征主义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意象既是对象,又是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与客体转换主客体关系的平台;意象激励着创作和阅读的进行,也激励着读者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提升。读者在作者创作作品时是审美客体,在阅读作品时又会成为审美主体。读者一般要通过五种方式来转换、提升自己的主体性:一是认读意象,唤醒记忆。二是产生联想,引发共鸣。三是糅合自己,寻找自我。四是驻留想象,刻意索取。五是在阅读快感中宣泄自己,超拔自我。读者主体性的提升是循环的、连续的,也会因时、因地、因人、因景之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主体意识”是指作者对自身作为主体在主宰客体(作品)时的胆略、才识、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它是“主体素质”的活力基础,是创作过程与读者反馈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主体意识”的意义在于,意识中有“我”,作品中才能表现好非“我”,作者主体意识的丧失,必然带来作品主心骨的丧失——审美追求的丧失。因此,我们呼唤作者的自主、内省、超越和尽职,以此来冶炼“主体意识”,促进“意  相似文献   

4.
阅读理解过程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品的过程。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对话活动,是两个主体进行着的对话,作者固然是一个主体,读者也是一个主体。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地跟作者对话,尽管他或许已经不在了,比如说曹雪芹。但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面对着一个活的曹雪芹,我们是在跟他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阅读主体有不同的准备,他们的性格、能力、处境等不尽相同,这都影响着他们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德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在他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已包含有环境改变人物思想行为的意思.他能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扣紧人物的阶级出身来描绘。他继承《史记》写人的性格的成就,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力追求性格的个性化。《三国演义》塑造的几个宰相、军事家和许多武将,都是属于个性化的典型。罗贯中还用创作实践表明,仅仅一般地写出性格是不够的,还应该写出一些重要形象性格的复杂性来,曹操、关羽、周瑜等人物就具有复杂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古华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说家,他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美好善良却命运悲惨;一类是有文化有见识且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类是改革型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最常用的是白描手法,其次坚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第三是通过必要的艺术氛围描写,达到泻染、烘托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情的目的,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古华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喜剧,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人物命运的叙写向我们揭示了人性,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来总结出人性的相关特征,并由此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远大前程》的人物塑造解读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大前程》是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方面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腐蚀灵魂的众生面相,另一方面又对许多小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作者把自己的心境准确地投射到这些人物身上,把自己的处世哲学以艺术手段转化在作品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创作理念,也是他性格中梦想和现实双重性的显现。为我们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他从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出发,写出了一出现代社会封建家庭中人的悲剧。全剧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和情感追求,都按着自己的思想、欲望和生活方式在思想和行动,都想逃脱悲剧的魔掌,主宰自己的命运,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但他们  相似文献   

10.
<麦昂尼的命运>三部曲是澳大利亚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代表作,她以其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澳洲开拓时期失败者的命运悲剧.理查森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她对人物性格的精妙刻画,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完整,形象丰满、鲜活的人,作品通过采用生活情境下大量逼真的心理描写,并详细叙述人物对生活中事件的微妙反应来逐步深入,全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从而他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麦昂尼的命运>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弱点如何决定其悲剧性命运的关联,来揭示理查森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与哈代此前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人的主体意识及其动机行为前所未有的重视。主人公对外界的能动反映和自主选择使作者塑造的人物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积极的追求者。这种重视人物的创作方法使得哈代最终突破以往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环境决定人物命运的模式,走向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海岩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多数作品都能成为畅销之作,在当代阅读群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究其原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悬念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悲天悯人的创作情怀是他的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海岩的小说多以某一案件的侦破过程为主线,其中又纠缠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其作品大多是悲剧性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笔者认为造成海岩作品中人物悲剧的原因有社会、性格、过失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约翰&#183;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是欧洲19世纪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虽然他生长在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环境中,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文明采取坚决否定的批判立场,在作品中他广泛使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冲突。他认为个性的毁灭来源于性格和环境的冲突所造成。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有关性格与环境的小说,这一特点集中的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这一著名作品中,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经典典范《,德伯家的苔丝》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世界性的杰出小说家的声誉。本文主要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小说创作最基本的任务是探索人物心灵的奥秘,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作者通过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刻地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高加林形象的研究,分析了《人生》中的隐含作者对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关怀,对当时社会不正之风的尖锐批评。出于创作的功利目的,他在扮演一个青年生活指路人的角色的同时,站在肯定和维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的立场上,否定了高加林们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理想的积极意义,甚至不惜让高加林违背自己的性格发展逻辑走上自我忏悔的道路来演绎自己的政治理念,其结果是使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受到极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黄永成   《天中学刊》2000,15(4):44-46
无名氏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上,以人物的思想、感觉为主,充分突出作者的主体思维,他始终抓住“生命”这个主题,非常注重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把自己内在的燃烧力、爆破力倾注到作品中,达到作品与生命的双向同构,形成一种巨大的热情洪流。  相似文献   

18.
《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文学史中争议颇多的复杂典型。本文从创作主体意识的角度,发掘这一形象内蕴及其对于肖洛霍夫创作发展的重要意义。葛利高里形象在作者创作史上是新的审美理想的体现,作者从表现“人的魅力”这一主旨出发,展示了主人公不断为自身设立矛盾、追求自我实现的伟大生命运动。在作者笔下,主人公性格中的动摇、迷惘并不是其悲剧命运中否定的因素,而是一种历史进程中真实而不可忽略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可贵的觉悟和进步。作者站在人类学美学的高度,肯定了葛利高里积极追求的精神和人格的崇高美,因为这种追求是人向命运的挑战,它体现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 葛利高里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作者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产物,他为肖洛霍夫创作开辟了一条以“表现人的魅力”为主旨的新的创作轨道,标志着作者创作主体意识的成熟和深化,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历史命运进行哲学概括的价值论思想,为作者树立了一座悲剧史诗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是那种“为表达苦闷与寂寞”而创作的抒情作家。他的作品只是从社会生活中撷取几个他所需要的人物作为道具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人物是他的自我心理投射,分别负载着泄愤、自慰、寻梦、表达幻灭感四种使命。这些人物合起来就是他的自我人格,共同表达了他的心理需求,凸现了作家的主体人格。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入手研究他的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中描绘了美国南方在内战后被资本主义势力击败的衰落史,以及在这种社会变革中各种人物与命运抗争,最终却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堕落与死亡的悲惨结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很好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笔者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进而深入阐释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和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