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欢取代尔朱氏之后,控制了六镇的主要势力,但是他所拥立的孝武帝却与不愿投靠高欢的官僚、尔朱将帅结合,谋求阻止高欢对洛阳朝廷的控制。在高欢的压力下,孝武帝逃往关中,寻求宇文泰的支持,于是西魏政权建立。高欢在懊悔之余拥立新帝建立东魏。东魏北齐在军事上主要依靠六镇军人,所以六镇军人的驻扎地晋阳就成为都城之一。东魏政权的这一特点吸引了关陇地区部族势力的投靠。高欢为了军事安全将朝廷迁往邺城,但河南豪族和洛阳官僚对此并不理解,因此投靠西魏。这些西逃的势力牵制了高欢的军队,充实了西魏政权官僚队伍。  相似文献   

2.
北魏末年,高欢和孝武帝在迁都问题上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演化为军事冲突,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其后不久,高欢改立孝静帝,迁都于邺,形成邺城和晋阳隔太行山东西联动的都城格局,对东魏北齐的政治演进和空间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政治地理的视域看,高欢迁都是新形势下寻求政治环境与地理空间相契合所做的必要调整,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迁都以后,高欢以邺城为政治中心,以晋阳总摄军事,实质上形成了军政分离的两都制架构。随着形势的发展,两都制在形式上逐渐固化,但权力重心却出现向晋阳倾斜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山西地区的政治地理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裕依靠京口集团的力量,击败桓玄,恢复名义上的东晋统治,实际上,刘裕确立起霸府统治,控制东晋的军国大权,东晋皇帝成为傀儡,东晋的朝廷机构形同虚设。刘裕的车骑将军府、太尉府、相国府、宋国机构是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12月7日,河北金石书法考察小队来到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响堂山石窟。响堂山分南、北响堂两处,南响堂原名滏山,北响堂原名鼓山,两山都属于太行山支脉,历史上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两座山上雕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命名为滏山石窟寺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山。响堂山上之所以修建石窟和寺院,是因为东魏、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并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陪都,以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为主的皇室贵族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响堂山是其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王朝更替的模式基本相同。权臣先由军功成为开府的高品将军,然后控制朝政,确立霸府统治,最后登上皇位。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具有时代特色。南朝时期霸府统治的时间都不长久,集一代人之力就完成了霸府向新王朝的转变。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都与某一地域集团有密切的联系。士族在南朝王朝更替之际的霸府中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皇权的衰弱是霸府与霸府政治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格局,为权臣控制军国大政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权臣确立霸府统治,从而为能够顺利地实现王朝禅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曹氏与司马氏霸府的确立为基点,从不同的几个方面对魏晋王朝的禅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特殊的机构和政治现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霸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导致霸府频繁出现的原因有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的削弱;幕府机构和公府机构的高度膨胀;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8.
高欢再次打下洛阳后,又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之后,对这个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这样,孝静帝算是过了十几年平安日子。业已成年的他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据说他能挟石狮子攀逾宫  相似文献   

9.
关于《敕勒歌》的记载 ,最早见于唐初李百药所撰《北齐书》 ,《北齐书》卷 2《神武纪下》记载 ,东魏武定四年 (公元 54 6年 )十一月 ,高欢率军攻西魏玉壁不利而撤围 ,病卧晋阳 ,是时 ,西魏言神武 (高欢 )中弩 ,“神武闻之 ,乃勉坐见诸贵 ,使斛律金《敕勒歌》 ,神武自和之 ,哀感流涕”。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歌》是不是今天流传的《敕勒歌》 ?宋人郭茂倩所辑《乐府诗集》卷 86《杂歌谣辞·敕勒歌》下曾引《乐府广题》言 :“北齐神武攻周玉壁 ,士卒死者十四五 ,神武恚愤 ,疾发。周王下令曰 :‘高欢鼠子 ,亲犯玉壁 ,剑弩一发元凶自毙 !’神武闻之…  相似文献   

10.
飞扬跋扈     
飞扬跋扈,出自《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侯景原是北魏时的定州刺史。高欢篡夺北魏政权后,他又依附高欢,任大丞相府长史,仍兼定州刺史。他依仗手下十万精兵,统治河南十三州达十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胡雪岩是高阳所创造的最为精彩的艺术形象之一。其历史价值在于高阳选择了这样一个从社会底层崛起,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终至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来展现十九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形象创造在中国史传文学和古今小说中应占有一个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12.
北宋名将高琼在宋初统一南北的征战中立下不小功勋,尤其在宋辽澶渊之役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促成真宗渡河亲临澶州前线,稳定战局,签订澶渊之盟,开启宋辽百年和平的局面。他为人正直,忠诚坦荡,为政无私,豪侠仗义,在朝廷享有很高威望,并甚得皇上恩宠,在宋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极盛时期最具盛名的二位边塞诗人,时代相当,家数相近,并称“高岑”。同时二人的为人性格与诗歌风格又有差异,形成对比。其仕宦经历与创作过程,在盛唐诗人群体中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封建末世的一曲挽歌——论《型世言》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型世言》自面世以来就因书中充斥的封建说教思想而为人诟病,同时,也因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独具社会价值与史学价值,备受学者推崇。《型世言》的创作思想受到晚明社会现实的影响,更体现了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思想倾向,作为下层知识分子,陆氏兄弟企图以《型世言》教化人心,挽救世风,但实际上无法改变商品经济冲击下,封建礼教土崩瓦解的颓势,只能是为封建末世所作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6.
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人们一提到高适,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边塞诗,并常常将他与岑参并列。实际上高适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为他是沧州渤海人,历史上属于燕赵地区,他的诗歌相应也表现出燕赵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7.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18.
论韦皋镇蜀     
蜀川在"安文之乱"后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唐室根本.韦皋通过"服南诏,抗吐幕"、发展交通、巩固经济等措施,励精图治,解除边患,稳定唐室在蜀川的统治,为蜀川在中唐后得以继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