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脱胎于后工业社会,逐步成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触动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它保留了现代社会的积极因子,如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剔除了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如个人主义、机械主义,勾划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充满仁爱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图式。尊重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首要特点。后现代主义把创造性视为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与生俱来,蕴藏于人的潜能之中。“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种东西。”在后…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人的一种心态兼评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科学、文化的批判刘季何良安眼下谈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时尚,文化界对“后”字的垂爱更是有增无减。如果在某个文化人的名字前加上个“后”,那便认为是最大的荣耀。北京等地有所谓的“话语场”,不懂或不谈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当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早已来临,它不仅已经越来越引进西方和东方各国学者的关注,而且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对其在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影响作出恰当分析。本文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应当从“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要附加给很多评论者的主观意志。实际上,“后现代性的悖论”就生动地写照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消解现代性的渴望、一种现代社会自身悖论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卫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精神有效供给不足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媚俗的大众文化。卫慧写作完成了由“大”到“小”的叙事革命,成功地制造了女性解放的现代神话,表征了后现代主义身体美学的精神特征,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儒学复兴与后现代主义输入对大学萌发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文化熏陶作用。 1、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诘难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文化根基又是不牢靠的,这两种文化显然都未形成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验主义后现代研究者认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消费行为是符号消费的象征行为。艺术、美学、文化与民间社会、商业活动互渗、交融于一体。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经验的现象,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由此经验研究出发,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脱胎于后工业社会,逐步成长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触动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它保留了现代社会的积极因子,剔除了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勾划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充满仁爱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图式。身居现代社会的同仁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无不倍感强烈,笔者也算其中一员。对后现代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变更,以及现代教育对此所作出的回应,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感受。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型。以多元和差异为精髓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多元文化的认识论渊源和基本价值基础。多元文化的冲突、交流和融合,导致文化的不断创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多元文化,需要正确解决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悖论,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渊源及其对美学的影响袁义江,盛凌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而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的流行。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思潮,更主要的是反映了...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国际化乍看起来是不着边际的两个东西 ,但同是信息化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又都表现为一种思潮 ,这就使得作为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对作为教育思潮的教育国际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也是这里主要分析的 ) ,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主张适应了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看法 ,换言之 ,教育国际化应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如果不是生硬地将两者作现代和反现代的对立 ,不是狭窄地将两者进行操作的一一对应式比较 ,而是进行意向性联系的话 ,我们将发现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 ,其国际…  相似文献   

11.
究竟现代主义艺术是如何转向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呢?首先是在两个总体性概念下的转换:即由历时性转向共时性,或称之为历史意识和深度解释的存在转向历史意识和深度解释的消失;其次是艺术家讲求个性风格与自我的中心转向仿像的机械复制与观念的“去中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主义艺术之“焦虑”向后现代主义艺术之“耗尽”的新病态的转换;最后是追求自律的审美观念转向商品化倾向的消费观念。艺术以至文化中的这些逻辑转换关系,为我们确定了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这两个不同文化分期的艺术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 ,脱胎于后工业社会 ,逐步成长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触动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它保留了现代社会的积极因子 ,剔除了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 ,勾划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 ,充满仁爱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图式。身居现代社会的同仁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无不倍感强烈 ,笔者也算其中一员。对后现代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变更 ,以及现代教育对此所作出的回应 ,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感受。一、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主张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首要特点。后现代主义把创造性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史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大陆悄然兴起了一种哲学 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后现代主义就犹如一阵狂飙,对现代社会、现代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进入 90 年代,后现代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受到了热烈的关注,遗憾的是此景不长,不少人认为“同一性的失效”、“元话语的消失”、“多元主义”等这些后现代话语在中国找不到它们生存的语境,他们纯属舶来品,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的全球语境下,韩国儒家的文化传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作家导演”,李沧东有着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他的三部电影,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儒家传统缺失的现代韩国都市社会。文章通过对李沧东三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解读李沧东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文化研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表现问题及正确把握后现代主义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文化实践,谈了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说明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关系。文中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特点及“晚期资本主义”概念的意义 ;说明晚期资本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源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泛文化思潮 ,它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均以批判、修正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端和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为立足点,分别从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视角消解现代性;这两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对接和联姻在客观上阻碍着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从总体上拒绝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中国无法避开现代化而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加速现代化,而不是医治现代化过分发达导致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并非西方独有的话语;存在两种基本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当前的西方社会属于现代社会后期,而非现代社会之后的社会;中国社会需要并且能够产生后现代主义,但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当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术理论界充斥着一种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它包括“新儒学”思潮、“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许多曾是文化激进主义的理论家。如李泽厚等人。也纷纷变更立场。倒向传统。还有些自诩是“后现代主义”的青年学者,也打着所谓的现代派旗号为传统文化大唱赞歌。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倾向、其实质是要以传统来对抗现代,以落后来抵毁进步。以保守来压制改革,从根本上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极成果,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