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方哲学唯心、唯物的对立本性导致了“灵感”的唯心、唯物之争。西方思辩理论的替代性决定了“灵感”理论对立的永恒性。混淆不同思维阶段出现的性质不同的灵感是导致西方灵感理论矛盾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的学创作理论中精密的“原生灵感”、“再生灵感”原理深刻地揭示了灵感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灵感的第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方法论之困境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方法论提要西方心理学哲学方法论思想渊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先哲围绕灵魂的争论,反映了唯物与唯心两大哲学方法论的对立。从古代到近代,心理学与哲学浑然一体,此间的心理学被称为哲学心理学.但是,独立的、系统的、具有理论形态的哲学方法论的出现,却是一百余年前的事。这一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哲学方  相似文献   

3.
“唯生论”哲学思想是代表着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它整合中国儒家哲学与西方科学思想阐发以“诚”求“生”的理念,期颐调和唯物与唯心二者,推出所谓“二元唯生论”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研究其理论逻辑、特点与本质缺陷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童”字所含的神、巫等意,又较大地符合西方文化中灵感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人涉足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灵感理论,这和西方灵感理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建构过程中,文论家们对灵感的特征主要从偶发性、独创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把握。自陆机描述了灵感现象之后,文论家们还试图对灵感做出自我独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兴说”。总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感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错误是把对立面统一绝对化,旧教材的错误则是把两极对立绝对化,特别是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绝对化了,殊不知阶级社会源于“心物”对立或脑体分工,把“心物”对立绝对化就是使阶级社会永恒化。再说哲学也只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大派,因此教材对唯心唯物的划分纯属画蛇添足,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理解也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揭示古代有唯心的与唯物的两种“天人合一”观,武术以唯物的“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也吸收了唯心的“天人合一”观中的某些有用成分,表现在形神兼备、德功并重、身气双练、内外自然、阴阳相济、招式仿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全部哲学理论的最高主题,也是全部哲学发展史的永恒主题,因而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10.
“虚静”与“迷狂”是中西方古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的心理状态。它们具有共同物质,都是关于创作灵感的论述,都对古代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中西传统化的差异又使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前自然而冷静,后激动而热烈。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灵感状态的出现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创造性思维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组织。因此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去寻求服装设计的灵感。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个真正从理论上探讨灵感何为的哲学家,《伊安篇》中他将灵感比作“赫刺克勒斯石”,并以具有磁引力的“赫剌克勒斯石”为例详细阐释了灵感怎样作用于创作主体。柏拉图对灵感的解说,虽充满迷信色彩,但其中涉及的艺术创作“迷狂”现象、艺术思维的非抽象性等问题对灵感学说的发展深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通常把唯心主义划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形态。与唯物主义的3种形态相比,两者的划分标准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是根据历史发展脉络来划界,后者则是按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不同取向来区分。从避免二重标准的划分的角度着眼,将唯心主义划分为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现代辩证唯心主义这样3种形态,应该更切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关于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哲学、科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每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哲学基础和科学背景。它的发展就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对技术异化现象给予了集中的批判,揭示了技术异化的严重社会后果,即人丧失了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能力,以至成为非人。然而,由于他没有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二律背反,缺乏辨证的眼光和唯物史观,最终赋予了科学技术以一种原罪的性质。而且,由于他没有把科学精神纳入到当时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所制约的客观价值关系体系中去做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与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17.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研究哲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逻辑在先"和"时间在先"一致意义上的划分。自然界与精神在时间上谁先谁后的问题,是必须回答的,而唯心主义对此问题的回答则属于"胡说"。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论培育下的古代西方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把道德问题的解决寄托给了知识:从道德的本原到道德内容和标准,从道德行为到道德修养的途径,无不贯穿着知识论倾向。古代西方伦理学知识论大致上沿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调和论三条路线展开。它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西方伦理学在近代带有浓厚的知识一认识论倾向,而在现代则具有知识一科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