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上课教师身上,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体验感,很少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共生共长,很少去关注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样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采他山之石”的目的。那么,听课究竟应关注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听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上课教师身上,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体验感,很少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共生共长,很少去关注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样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采他山之石”的目的。那么,听课究竟应关注什么呢?一、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  相似文献   

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现:在音乐课堂的开始安排“五分钟音乐活动”对一节课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音乐教师如果能在“五分钟音乐活动”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在“五分钟音乐活动”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投入到音乐的环境和意境中去,那么他就能顺利地进入到下面各个环节中。五分钟和谐的开端可把师生导入快乐的音乐海洋。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评价中,也应体现这样的思想。过去听课时,我们习惯于坐在学生的背后,与执教者面对面地观摩。这样听课对评价“教”与“学”容易出现一些缺失:一是更注重对上课教师的评价,执教者关注的也是自己的“表演”是否成功;二是听课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三是不利于评价学生,听课者不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新课改中尝试换个位置来听课,听课者从与教师的面对面改变成与学生的面对面。选一个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适当位置(可坐在靠墙边第一排学生坐位前…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课堂的确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一定的发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时常发生争论,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课堂由于生成性资源的动态加盟而灵性闪烁,个性飞扬。由此看来,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关注,探究有效生成的策略刻不容缓。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生成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成香  魏军 《吉林教育》2004,(12):24-24
首先要亲近学生,有的教师还迷恋于古代“师即父”的尊卑思想.或是片面追求所谓“师”的形象.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学生则感到与教师接触.大受拘束.不敢说话,这就形成“怕”教师的心理.严重影响课堂听课的效果。要想取得好的听课教果.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主动地去接近学生.和学生一起活动.经常与学生说心里话.把自己和学生连在一起.取得情感的沟通,使学生从心里感到教师不可怕而可亲。  相似文献   

9.
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堂——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  相似文献   

10.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时常看到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将学生分为“重点”与“非重点”,不论是课堂提问、指名板演,还是课堂上的其他“重大活动”,都乐意让那些听话的学习好的“重点”学生去做,使得相当一部分“非重点”学生“靠边站”,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偏爱少数学生,而疏远其他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一、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 师生阻隔就是师生间的隔膜或差距等师生间难以融合的现象。课堂交际中的师生阻隔现象可分为:(1)空间阻隔,即空间上的差距。在课堂中,这种阻隔最明显的界线是讲台,它将师生分离成两个截然有别且难以逾越的世界,各自被“封闭”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活动。教室前部分是教师的“版图”,后部分则是学生的“领地”。教师以“版图”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己“领地”内听课、学习,讲台这一界线所散发出的无形约束力则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教师,  相似文献   

12.
郭佼 《辅导员》2009,(10):6-6
总有同学反映“上课最没劲”。我们也常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同学们听课听得昏昏欲睡,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讲得卖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这的确与教师讲课的“乏味”密切相连。很大程度上,学生听课的“没劲”是由课堂的“乏味”引起的。那么,怎样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在课堂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呢?让我们去看一下别开生面的快乐课堂——  相似文献   

13.
王永鸽 《学苑教育》2012,(18):20-20
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充满“动感”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我们的音乐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就要打破40分钟的课堂概念,教师不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就一篇课文而言,要进行拓展阅读,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研究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文教学定位的转变,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活动也相应地多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认为那只是一种形式,仍然信奉“沉默是金”,课堂上发言的仍只是那几位,正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公开课、比赛课过后,课堂又恢复了“老师天下”的面貌。其实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真正去优化两方面课堂,因此,我认为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而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研究教材教法、探讨教学艺术的平台,其受益者主要是听课教师。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听课教师只是充当课堂上的“旁观者”和课堂下的“评判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课上,听课教师不认真做笔记、不认真听讲、不能和上课师生同步思维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后评课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寥寥数语,不得要领,不得已才说几句恭维话,不能站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教材处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原则、板书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予以恰当点评。这样的公开教学活动,搞得再多,受益也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即由授课教师和组织者注意创设一些情境,让听课教师参与到有关环节,改变过去那种只让听课教师在课上充当“旁观者”的做法,实现听课教师的角色转变。通过几年的实践,自感受益匪浅,现将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伟芬 《文教资料》2000,(1):146-150
“课堂参与意识”是指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学生主动而又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心理现象,是在课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培养而形成的。关注并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罗杰斯提出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有利于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有利于走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调节学生听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因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多方面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18.
听课笔记是听课者对所听课堂教学过程真实的记录和反思,写好听课笔记有利于客观地评价所听课之感受,认真反思所听课之效果,有助于提高自己评课的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认真写好听课笔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写听课笔记,如记流水账一般,只记录课堂教学过程,没有实实在在地记录师生活动中的优劣得失,没有听课“评析”或“建议”、“反思”,所以,无法实现听课之本意。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写听课笔记应做到“三要三勿”。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刘柱石 《湖南教育》2003,(22):30-31
从课堂听课到与师生访谈,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精神、理念正一步一步地融入到教师、学生的生活中。但在高兴之余,我们也发现:有的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时,由于对新的理念理解不透彻、不全面而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且有蔓延之势,如不及时加以改正,将不利于课改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的效果。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出现的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一、重探究过程也不能忽视结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下来,教师总得给学生一个甚至一串肯定的结论。有的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告诉学生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证明或阐述这个结论或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