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服务型政府是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通过加快分权改革,培育发展公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等途径实现服务型政府,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逐步向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够寓政府的管理于服务之中,能够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治理理论对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治理理论视野下中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包括政府体育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实现由政策运作向法律和规则运作的治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结合,为培植外在力量提供制度空间;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社会,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论治理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行政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行政,其变化受到政府行政变化的影响。新时期政府行政变化的新趋向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机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如何改革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治理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治理视野下,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可从两个大的角度展开:其一是政府教育行政职能的重构,包括政府职能定位和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其二是教育治理网络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社会和保障受教育者权利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政府管理创新中电子政务建设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是政府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政府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创新行政管理理念,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效率.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快,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创新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存在标准不统一、重"电子"轻"政务"、数字鸿沟现象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要统一标准,转变观念,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网站群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进程中,作为政府信息化主要方式的电子政务,对于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中国加入WTO等,都对政府机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推行电子政务是新时期我国改进政府机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我们所指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等,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  相似文献   

7.
治理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论,治理理论为改善和寻求国家的良好管理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国情,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成熟、市民社会力量的弱小、行政文化的滞后等诸多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在我国的建立,因而,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的构建是我国行政管理走向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的“龙头”,电子政务的广泛开展将对国家公务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方式及政府行政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求在政府职能上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政府信用、公共产品提供、政府治理等方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应以建立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为目标,以法制为保障,以质量为保证。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和提高服务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行政管理改革的核心元素,而电于政务无疑是未来政府管理的发展方向。电子政务将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改变了政府的组织方式,推动了政府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重组。电子政务为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契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产业网络治理包含公司治理、企业间网络治理,还受到产业外部环境主体的权力约束。掌握关键资源的网络主体控制和设定产业网络成员交互模式和规则。经济危机可能导致产业网络自身治理失效,政府干预作为产业环境权力主体需参与网络治理。以美国本土汽车产业为实证案例,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参与网络治理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政府干预需注重公平公正、规范程序、辨明问题并采取针对措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其角色定位在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因现行权力体系、财税体系以及行政集权等因素而与农民、农村组织之间发生利益博弈,从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影响了乡村自治的预期效果。文章针对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冲突,提出了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覃壮才 《教育学报》2005,1(2):57-64
为更好地发挥公立高等学校的作用,需要进一步配置法人权利结构,引进法人治理概念,完善公立高等学校法人中各权利主体在公立高等学校法人中的权利配置和权利运行机制。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模型包括:确立高校法人的公共利益目标;配置好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举办权利和经营权利之间的权利机制;完善法人外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即政府管理权、公众监督权、投资权利和利益相关权利;强化对高校法人内部权利主体的权利制衡。  相似文献   

14.
基层政府运动式动员存在基层有效治理的困境.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国家对基层政府的动员转向项目化动员.项目化动员从基层治理方式、治理逻辑、治理中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动员成本、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来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基层政府动员转型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和治理模式的变化,也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困境,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政府和社会力量作为高校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治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让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参与高校治理,形成“政府一高校一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应实现高校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高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交流机制,健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规则,同时社会力量也要转变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体现,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有力工具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辨析乡村治理与政府审计关系以及政府审计参与乡村治理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尝试从制度建设、机制创新、职能定位、手段改进、人才整合和公告问责等6个方面阐述政府审计在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乡村良治过程中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我国促进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特性与优势,使其参与促进就业具备了可行性与现实性。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引导和支持兴办非营利性组织,确立非政府组织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扶助就业困难群体的优势,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公民对政府的治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治理由"善政"走向"善治"。善治因其合法、透明、责任、回应、法治、有效等基本要素而被看作是未来公共治理的全新模式,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过去多次行政体制改革留下的痼疾,恰恰反映了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根据善治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来分析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比较可行的路径,势必会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在具体层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20.
大学"共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指导美国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原则,但近年来大学"共治"对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回应不力而受到各方的质疑与责难。对此,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大学采取了促进政府与大学融合、通过立法确定大学的多重使命、建立大学与州政府的伙伴关系、重视大学的市场性行为、组建大学生组织以扩大大学"共治"的参与面等应对措施。因此,美国大学"共治"呈现出以下趋势:政府管制逐渐弱化,形式更加多样,外部影响因素不断增加,教职参与性不断降低,参与人员各司其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