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析<庄子>一书的言说方式入手,旨在揭示体现在<逍遥游>中的人生境界--"无待",以及人生态度--"无为".并借此说明<庄子>的言说方式与其创作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方勇 《天中学刊》2001,16(1):15-19
郭象的<庄子注>,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庄子学著作,但它在很多方面却修改了庄子的学说一,以"独化"说诠释庄子关于"道"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二,以"足性逍遥"说诠释庄子关于"无待"才能"逍遥"的思想;三,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说诠释庄子关于"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四,以"游外宏内"说诠释庄子关于"逍遥无为"、"外内不相及"的思想.故而<庄子注>并不是一部能够如实地反映出庄子思想本来面目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从"与时俱化"到"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时俱化"的出处是<庄子·山木>.与时俱化的"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教化"和"提升思想"的内涵;与时俱化又是一种历史观;与时俱化的实质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增加了方向感,强化了进步的性质."与时俱进"与"与时俱化"具有同源之妙道,衍生之血亲.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作为行文艺术和哲学成就斐然的著作,其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它表现了如何在礼崩乐坏的黑暗社会之中安身立命。本文就其内篇谈谈它的“齐物”思想。“齐物者,天下之物言”,皆可齐一观之,不必致辞,守道而已。”庄子是怎样来齐平万物以为一呢?“死生上如”、“混和是非”、“与外适然融合而为一"的齐物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也是人世间的三大主题,正体现出庄子的人生哲理观。  相似文献   

5.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②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6.
<庄子·天地>篇全面地反映了庄子思想社会性、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三重间架思想体系.在社会性中,以无为为标号,但实质反映圣君臣的有为之治;在自然性中,庄子关照自然人性、人生和自然政治,追求自然理想;在超自然性中,庄子思想邀游于混冥玄虚的超自然境界,追求大道本源和超然理想人格,这是庄子思想的制高点.总之,庄子三重性的混杂思想体系,是我们深入了解庄子思想的基本门径.  相似文献   

7.
吕卫芳  童燕 《学语文》2009,(4):33-3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的“死生亦大矣”,继而抒发了”岂不痛哉”的感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师参考资料如此解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自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对此我们以为有牵强附会之嫌,”死生亦大矣”原本出自《庄子·德充符》,是阐述庄子生死观的,那么怎能否定庄子齐生死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许多论述环节之中,因而"逍遥游"又是任何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许多形象和所描写的一些事实均具有正面意义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表,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1.
"原"作为古代一种文体萌芽于秦汉时期,如<吕氏春秋>之"原乱"等,成熟于唐代,代表作为韩愈之"五原",以后各个时期也不乏佳作,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之"三原".自五四新文学提倡白话文运动,"原"之为体便停止发展而被现代学术论文形式取代.  相似文献   

12.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最富哲理的部分,文章短小而文辞精粹,寓义丰富,启迪深刻.文章不仅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还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大美"是由庄子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突出表征;崇高则是西方美学与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大美"思想与西方的崇高在内涵、特征、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关系等方面有着众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历来对庄子美学研究甚多,近年来则普遍认为庄子哲学实为审美哲学,因为它特别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庄子之"游"谈起.在庄子看来,"游"乃是一种精神解放,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自由,即审美愉悦.可以说,庄子之"游"几乎遍及<庄子>全书.<庄子>一书的开篇即为<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的思想贯穿着庄子的全部神思.  相似文献   

15.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挖掘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联系实际分析了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张管理者应进入一种自然、圆通、超脱而又灵巧的管理境界.文章主要阐明了四大观点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二、顺其自然;三、柔化自我;四、驾驭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隐晦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并非无"规律"可寻,本文通过解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指出大多数学者对德里达哲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德里达的主要哲学贡献不是对传统哲学的消解和颠覆,而是揭示出哲学从来未曾有过的新面貌,即事物如何出场和如何传播.本文主要分析德里达如何根据这样的思路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样的阅读同时也是对<资本论>中"看不见的现象"的阅读,对书中"幽灵性"的阅读,这种态度,也表明了德里达持一种"没有宗教的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庄子·天下>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问题1、不批评儒家学派;2、批评墨家学派却持儒家观点,而非道家观点;3、自我批评说明庄子思想实质、置身老子一派等疑窦,断言<天下>篇不是庄子作品,应是后人伪作.但也肯定它在论述先秦学术方面的历史价值,并就其论道的观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