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只有依靠各种语言技巧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话语形式的陌生化语言,才能给读者以新鲜的审美感受.穆旦诗歌的丰富和深刻,正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达到的.作者以穆旦<诗八首>为个案,从语法和意象运用两方面采分析穆旦的诗是如何做到陌生化的.  相似文献   

2.
穆旦20世纪40年代诗歌中“上帝”字眼以及“神”、“主”等类上帝字眼的大量频繁出现,构成诗歌文本的特色,使他的诗歌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基督教色彩。本文以“上帝”这一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歌中上帝内涵的深入分析,探讨他将上帝意象引进诗歌文本的原因,进而诠释上帝意象在穆旦诗歌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海子诗歌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诗歌的意象自成体系,其中“太阳”意象豁人耳目且贯穿海子诗歌始终,形成一个自足的意象系列,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太阳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还派生着“火”、“光明”、“血”等变体,共同构成了一条超越“此在”之路。“太阳”是海子内心充满创造活力和疯狂气质的另一极,是与土地母体相对的父本的象喻,是海子倾力完成的最有张力与深度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穆旦现象”是指穆旦其人其诗中的不寻常现象。本文认为频繁出现“上席”一词,也是穆旦诗歌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穆旦的不寻常之一。认为“上帝”在穆旦诗歌中代表了一种超越精神,它对穆旦诗歌的意义在于:首先,“上帝”是穆旦的一面反映现实的镜子;其次,“上帝”是穆旦的一根支撑精神的手杖;第三,“上帝”是穆旦的一件深化诗歌内容的洋服。穆旦诗歌中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黄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6):125-128
·中国新诗研究·“归来”时分话苍茫———“归来”的诗人创作简论李志元1.5李瑛诗歌意象艺术略论颜同林1.12后崛起诗群“寻根”意识的嬗变及其价值重估胡安定,肖伟胜2.10《出发》与穆旦诗歌的宗教意识段从学2.15叙事与现代汉语诗歌的硬度———举例以说,兼及“诗歌叙事学”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只论述作为“现代”诗人的穆旦,而很少顾及“当代”的穆旦。穆旦1976年的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生命的彻悟与诗艺的回归。生命的彻悟首先表现在诗歌意象的“死亡”气息上,生命的彻悟还表现在诗人对晚年荒原处境的不得已的“坦然”的接受。诗艺的回归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去欧化”诗歌意境的“反晦涩”;对诗歌外在节奏、韵律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穆旦诗歌在形式上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征。工业文明中特有的事物进入他的诗作,被作为诗歌的意象进行使用;传统诗歌观念下难以入诗的事物也常常为穆旦加以利用进行诗意的创新。在句法方面,他善用关联词和迭句,清晰而非朦胧地传达出诗歌的形象和意义。此外,穆旦对诗歌的标点、分行、音律等方面都进行过有意识的探索,显示出其对诗歌形式相当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诗歌意象自成体系,其中“大地”“太阳”意象鲜明突出,形成意象的系列。“大地——太阳”作为核心意象,衍生出“麦地”“泥土”“火”“光明”等变体,“大地——太阳”是充满创造活力和疯狂气质的意象,是海子倾力完成的最有张力与深度的“母体”与“父体”相对的一组意象。  相似文献   

9.
穆旦诗歌实现了关联词的使用与自我诗歌追求的有效性统一,这种统一既表现在关联词所显示的属性特征与穆旦诗歌追求丰富及明确传达丰富的一致上,也表现在关联词与穆旦"理性抒情"及诗歌叙事化主张的相融上。关联词入诗显示了穆旦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有效地促进了穆旦诗歌别样诗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了大批乡愁诗,在主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趋同,如其中的一些意象“笛”、“歌”、“云”雾等,本文试就这几个意象做总体上的解读,希望藉此达到对这一类诗歌内蕴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1.
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加快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以彰显彝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名人博客虽然在2002年就已存在,但直到2005年借助新浪网站提供的专门频道才真正开始火暴,不到半年就形成了“集团作战”的规模。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半年又都纷纷偃旗息鼓,大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关闭了博客。名人息博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博客自愿、平等、和气、松弛、非功利的初衷和本质,因此必然导致“逃离”、“开溜”的结局,这是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通过巴什拉的《火的精神分析》和《烛之火》这两部著作来重点探讨其中火的意象。“火”在巴氏笔下,实现了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完美融合,既有清晰的不断升华的轨迹,也有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混乱形象,还有其“想象哲学”生发出的多种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4.
驼鸟作为古代中国的外来物种,在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积极角色。中国历代史籍对驼鸟形象都给予了关注,其中诸多史籍不约而同地记载了驼鸟啖火食铁的能力。这一现象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根据西域使臣或番客描述而记载,源于外邦使者或番客对驼鸟的夸张性描述。  相似文献   

15.
从防火墙的概念,作用及其分类入手,对四种主要类型防火墙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对比,最后提出防火墙技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以自己在“文革”初期的亲闻、亲历、亲见,阐述了周恩来及其领导的“救火队”对林彪、江青一伙的例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冰”与“火”这两个意象指代的是毕飞宇创作的两面性形式的技术化和灵动性、主题的寓言性和多元化、创作立场的残忍和温情。由此揭示出正是这种冷静与激情的二元创作模式的对立与互补构成了毕飞宇既不断自我重复又生机勃勃的艺术世界,也展现了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火控系统原理》知识抽象的问题,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火控系统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方法,构建以火控原理仿真示教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抽象问题以可视化方式展现,发挥学员的主体学习地位,激发学习兴趣,为课程的授课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消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灾探测与自动报警工程》是消防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鉴于目前该课程授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关的探讨,提出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考试改革等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20.
“火”是什么?似乎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了,毕竟我们都对“火”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通过对众多使用“火”字的生活场景的构拟及语用分析,“火”字的意义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复杂性)被完全彰显出来。一切皆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意义”即“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