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为了探究有无抗阻训练经验的男性大学生在四个负荷强度下杠铃深蹲和卧推的最大重复次数差异,将受试者依据有无抗阻训练经验分为两组,测试两组的杠铃卧推和深蹲在95%、85%、75%和65%1RM四个负荷强度下的最大重复次数,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1)有抗阻训练经验组在65%和75%1RM强度下杠铃卧推的最大重复次数明显更多(P<0.05),在85%、75%和65%1RM强度下杠铃深蹲最大重复次数明显更多(P<0.05)。(2)有抗阻训练经验组中,65%1RM的杠铃深蹲的最大重复次数明显多于卧推(P<0.05);无抗阻训练经验组中,85%1RM的卧推次数大于深蹲,65%1RM的深蹲次数大于卧推。研究结论:(1)抗阻训练经验是影响最大重复次数的重要因素。(2)有抗阻训练经验的男性大学生在进行中低强度的杠铃深蹲和卧推训练时可完成更多的次数。(3)相同负荷强度下杠铃深蹲和卧推练习之间的最大重复次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12周血流限制训练对体操专项女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并对比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招募体操专项女大学生24名,随机分成加压组(BFRT组)和常规组,每组12人,在实验前、后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最大力量指标、力量耐力指标,每次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同。结果:12周实验干预后,BFRT组深蹲1RM实验前后增值为3.17,增长率为4.47%,干预效果比传统抗阻训练好;从横向比较深蹲60%1RM次数组间数据来看,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具有显著性差异(0.010.5)。结合变化率与t检验结果发现血流限制训练对屈肌的促进效果优于伸肌相对峰力矩。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同时能提升体操运动员单关节等速膝伸展、屈曲的肌肉力量,对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效果尤为显著。低强度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其训练效果略显优势,尤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4周加压抗阻训练对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和冲刺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2名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人,进行为期4周、每周2次的训练干预,分别进行半蹲、硬拉、臀冲、卧蹬和跳箱训练,加压组在进行深蹲训练时采用40%1RM负荷加压抗阻训练,对照组采用75%1RM负荷传统抗阻训练,在训练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等速肌力、半蹲1RM、15s冲刺测试。结果:(1)训练后两组运动员在角速度为60°/s时,左右两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峰值力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压组训练后右髋伸展、左髋伸展、左髋屈曲、右膝伸展、左膝伸展以及对照组左、右膝伸展峰值力矩均较训练前呈显著性增长(P<0.05);训练后两组运动员在角速度为240°/s时,左右两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峰值力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加压组训练后右髋伸展、左髋伸展、右膝伸展和左膝伸展峰值力矩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增长(P<0.05)。(2)训练后两组运动员半蹲1RM均有一定的增长,加压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加压组较训练前呈显著性差异(P<0.05)。(3)加压组峰值功率、平均功率、相对峰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训练中抗阻训练模块与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模块之间的间隔时间对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方法:为期6周、每周2次相同负荷的复合训练,单次训练负荷设定为:训练负荷强度为杠铃深蹲最大重量(1RM)的85%,每两周测试一次最大力量。训练人员根据抗阻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性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分为即刻组与四分钟组。结果:通过为期6周的复合训练,两组实验组T灵敏成绩都得到明显增长,两组实验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即刻组T灵敏成绩平均提升的幅度明显高于四分钟组。结论:在复合训练中,做完一组抗阻训练后立即进行快速伸缩复合练习,对灵敏素质的提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将16名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随机分为聚组训练组与传统力量训练组,设计为期6周的杠铃深蹲试验,采集2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深蹲最大力量(1RM)、30 m冲刺跑、原地纵跳CMJ(无摆臂)等数据,探究深蹲聚组训练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周深蹲训练后,聚组训练与传统训练对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均有显著提高,传统训练提高幅度优于聚组训练,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深蹲训练代谢物的累积效应使机体适应性增强;CMJ纵跳、30 m冲刺跑成绩聚组训练均优于传统训练,聚组训练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更佳,其原因是聚组训练组间加入短间歇,能源物质得以恢复,使运动员训练时动作速度和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通过刺激骨骼肌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like protein 1,FSTL1)分泌,抑制心梗(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动物实验: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M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心梗安静对照组(MI)、心梗+抗阻运动组(MR)、心梗+腺相关病毒空载体组(MV)、心梗+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组(MF),每组10只,其中S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1周,MR组进行为期4周的爬梯抗阻运动,MV组和MF组于左后肢胫骨前肌分别注射腺相关病毒空载体和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训练结束后次日,腹腔麻醉,测定心功能,摘取心脏和左后肢胫骨前肌。Masson染色观察并计算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CVF%);TUNEL检测分析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实验测定骨骼肌和血清FSTL1蛋白含量,心肌FSTL1、DIP2A、p-Akt/Akt、p-mTOR/mTOR、Bcl2/Bax蛋白表达。细胞实验:H9C2细胞分为8组,即H9C2对照组、H9C2+LP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H9C2+LPS+AICAR(AMPK激动剂AICAR)组、H9C2+LPS+LY294002(PI3K抑制剂LY294002)组、H9C2+LPS+AICAR+LY294002组、H9C2+LPS+rhFSTL1组、H9C2+LPS+rhFSTL1+AICAR组、H9C2+LPS+rhFSTL1+LY294002组。TUNEL检测H9C2细胞凋亡,CCK8检测H9C2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细胞FSTL1、DIP2A、p-Akt/Akt、p-mTOR/mTOR、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MI后大鼠骨骼肌FSTL1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心肌FSTL1基因表达无显著变化,心肌和血清FSTL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显著增加,心功能下降。抗阻运动或胫骨前肌注射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后,骨骼肌、血清和心肌FSTL1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心肌FSTL1受体DIP2A、p-Akt、p-mTOR、Bcl2/Bax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减少,心功能显著改善,且抗阻运动显著上调骨骼肌FSTL1基因表达,但心肌FSTL1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FSTL1和AICAR干预均显著抑制LPS诱导的H9C2细胞凋亡,增加FSTL1、DIP2A、p-Akt、p-mTOR、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存活率,LY294002干预与上述作用相反。结论:在抗阻运动上调MI大鼠心肌FSTL1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骨骼肌源性FSTL1发挥重要作用,骨骼肌源性FSTL1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与其受体DIP2A结合,激活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纤维化,改善MI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负重爬梯模型进行抗阻训练,观察年龄和抗组训练对SAMP-8小鼠体重、SI及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40只雄性SAMP-8小鼠随机分成青年安静组(YC)、青年抗阻组(YR),老年安静组(OC)和老年抗阻组(OR).抗阻训练组进行8周爬梯运动,每周3次.通过比色法检测T-AOC、SOD活性和MDA含量,ELISA试剂盒测定8-OH-dG的含量.结果:各组的体重均没有明显的差异,而YC组的SI明显高于OC组(P<0.05),其它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YC组总SOD活性和T-AOC高于OC组(P<0.05),YR组的总SOD活性和T-AOC明显低于YC组(P<0.05),而OR组的总SOD活性高于OC组(P<0.05),T-AOC却与之相反(P<0.05);OC组的8-OH-dG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YC组(P<0.05),YC组与YR组的8-OH-dG的浓度无显著差异,而OR组的8-OH-dG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OC组(P<0.05),YC组MDA的质量摩尔浓度低于OC组(P<0.05),YR组和OR组MDA的质量摩尔浓度低于YC组和OC组(P<0.05).结果说明:1)在衰老过程中,SAMP-8小鼠的体重未发生明显的变化,SI却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出了骨骼肌衰减的特征,而抗阻运动对于体重、骨骼肌质量的改变均没有影响.2)衰老时,骨骼肌的抗氧化水平明显地降低,而氧化损伤却显著增高,通过抗阻训练可以明显逆转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8.
马维平 《体育科研》2010,31(5):91-94
用每周一次的肌肉力量训练频率的方法,对高校从未受过常规定期的肌肉力量训练普通大学生,进行在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上进行了为期10周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以观察肌肉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训练前后为他们测试了卧推杠铃和直立杠铃弯举的成绩(1RM),还分别测量了练习前后大腿围和上臂围等。训练周期以后1RM比开始前增加了10%以上,不管是卧推杠铃还是直立杠铃弯举等项目都有明显的进步。结果表明,每周一次频率的肌肉力量练习确实能增加大学生的肌肉力量,但这种形式的锻炼并未能使身体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12周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影响的差异,为制定特异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14人)、抗阻训练组(13人)、对照组(15人),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训练组进行每周3次、共12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实验前后分别测定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运动后非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率和血压等指标.结果:12周运动干预后,有氧运动组和抗阻训练组空腹血糖、运动后非空腹血糖、HbA1c均下降(P<0.05),但抗阻训练组运动后非空腹血糖、HbA1c降低的程度(分别为38%和21%)要大于有氧运动组(分别为26%和9%)(P<0.01),两组安静心率和血压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所有指标的变化不明显.结论: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均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但抗阻训练对运动后非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的改善要优于有氧运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流限制(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伴随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和爆发性跳跃表现的影响。方法:24名有训练经验(1RM/BW>1.5)的学生受试者被招募且随机分成三组:20%1RM+BFRT干预组、40%1RM+BFRT干预组、CON(75%1RM)组,训练动作模式为负重半蹲,共进行5周训练,每周2次训练,每两次训练间隔48小时;基于腿围[(55.23±1.84cm、55.67±1.58cm)],20%1RM+BFRT、40%1RM+BFRT训练组选用相同加压值(252.14±8.17mm Hg);所有组别在实验前后进行CMJ和深蹲1RM测试。结果:40%1RM+BFRT组和CON组训练干预对下蹲跳高度的提高效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与20%1RM训练干预相比,40%1RM训练干预对下蹲跳高度的提升效果更佳;;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实验前相比,40%1RM+BFRT训练干预和CON组干预对深蹲1RM的提高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组间检验发现,三组训练干预对深蹲1RM提升效果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流限制训练伴随负重深蹲...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骨骼肌卫星细胞与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的关系及抗阻训练对卫星细胞的影响,探讨卫星细胞在抗阻训练逆转老年人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下降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骨骼肌减少症的发生伴随着Ⅱ型肌纤维萎缩及卫星细胞含量减少;抗阻训练能够促进Ⅱ型肌纤维特异性增生肥大,逆转卫星细胞的减少并激活卫星细胞增殖.这些研究提示,肌卫星细胞在抗阻训练对抗骨骼肌减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总结不同运动干预诱导激活后表现增强(PAPE)的相关研究,为制定适宜的PAPE诱导方案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后共纳入71篇。结果:涉及的运动干预包括深蹲、奥林匹克举、臀推、硬拉、腿推举、飞轮抗阻训练、超等长跳跃、阻力冲刺跑、全身振动训练、可变阻力训练、聚组训练、血流限制训练12种。结论:以冲刺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臀推、阻力冲刺跑、高翻以及超等长跳跃;以跳跃PAPE为诱导目标时,适宜采用自由重量深蹲、等长深蹲、分腿蹲结合血流限制训练以及跳深和负重蹲跳;力量水平高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全幅度运动方式以及等长深蹲;力量水平低的运动员适宜采用半幅度运动方式、固定器械腿推举以及全身振动训练;适宜将可变阻力训练和聚组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相结合应用于复合式训练中;飞轮抗阻训练和血流限制训练无需大重量器械即能对机体有较大的刺激效果,可用于赛前激活方案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动能够引起骨骼肌肥大,防止肌萎缩的发生.骨骼肌在萎缩状态下泛素蛋白酶通路被激活,旨在通过检测蛋白降解途径中几个关键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不同的运动形式对抗骨骼肌萎缩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1只雄性老年SAMP8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耐力训练组(E)、抗阻训练组(R).经过8周的训练后,检测小鼠右侧腓肠肌横截面积及MuRF-1、MAFbx、Caspase-3和IGF-1mRNA表达.结果: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大鼠腓肠肌MuRF-1、MAFbx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训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IGF-1mRNA的表达两训练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抗阻训练组显著高于耐力训练组,抗阻训练组的腓肠肌纤维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训练在维持肌质量方面效果优于耐力训练.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腓肠肌质量影响之差异可能不仅仅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实现,还与IGF-1介导的骨骼肌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振动训练结合运动提高脑卒中轻瘫患者上肢肌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B组和C组分别单纯进行振动训练和抗阻练习;D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每组10人。各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月,研究前后进行腕、肘屈伸肌力和肩外展肌力测试。结果四组患者上肢肌力均提高。其中,A组肌力提高最明显;B组和C组增加幅度相当;D组虽有提高,但与实验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振动训练结合运动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验证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对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影响,为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训练提供借鉴及训练思路。实验时安排受试者进行12周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实验后测试两组受试者下肢快速力量及专项速度。研究发现:(1)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下肢水平方向快速力量水平,有助于改善其连续跳跃能力。(2)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下肢垂直方向快速力量水平,在提升原地、瞬时垂直起跳能力方面更具优势。(3)非稳定性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起跑加速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RM训练法对运动员的下肢移动进行训练,并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设计了RM训练法和传统训练法的对比实验,旨在为提升跆拳道运动员下肢移动技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M训练法可有效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下肢移动能力,且提升幅度大于传统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10周不同组数的杠铃负重练习分别对最大力量和无氧耐力的影响,分析不同负荷量的力量训练计划的效果.方法:22名无训练经历的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80%1RM重量,分别进行8次×1组练习动作、8次x3组练习动作和8次x6组练习动作的负重蹲起训练,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10周,于训练开始前、训练4周、7周、10周共进行4次1RM和标准Wingate测试,比较其差异.结果:不同练习组数的受试者,训练后1RM值和Wingate测试的峰功率及平均功率比训练前均显著增强,但各组之间,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训练经历者在10周期间进行负重重量相同的下肢力量练习,每次多组重复者与每次进行1组练习者相比,最大力量及无氧耐力的增强并未表现出更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 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 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约束主导训练法对高校女子下肢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师范大学12名本科女子健身爱好者为受试对象,采用约束主导训练法和传统抗阻训练法进行8周训练干预,测量受试者前后下肢力量素质、下肢肌力及身体形态的变化。结果:受试者的下肢最大力量、爆发力以及身体形态均得到显著提升,平均肌电值(AEMG)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1)下肢最大力量方面,受试者在深蹲1RM均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P<0.01),并且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平均数值提升更高。(2)下肢爆发力方面,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立定跳远成绩比对照组明显提高。(3)身体形态方面,实验组体脂率及腿围均具有明显提升(P<0.05)。(4)8周训练结束后,实验组的股直肌、股内侧肌、半腱肌、股二头肌的AEMG均得到了明显提升(P<0.05)。结论:约束主导训练法对高校女子的下肢力量素质、下肢肌力及身体形态方面的影响比传统抗阻训练法更具有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别了解末端释放训练和不同负荷强度的传统抗阻训练对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及其最佳时间节点的变化。以7名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4×6混合实验设计,利用手持式雷达测速仪与记录表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的Pre与Post3、6、9、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平击发球速度与准确性进行科学验证与监测分析。结果发现:(1)对照组在12、15 min时间节点上的发球速度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12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与Pre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末端释放训练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了峰值,9 min后逐渐下降,3、6、9、12 min时间点均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5 min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达到了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30%1RM传统抗阻组的发球速度在6 min节点达到最高值,之后保持平稳变化,在15 min时达最低点,6、9 min与Pre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 min与3 min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节点上的发球准确性呈波浪式变化特征,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其中,6 min节点的发球准确性与3 min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2 min与Pre相比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速度在3 min节点最低,然后缓慢上升,并在12 min时达到了峰值,9、12、15 min与Pro相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发球准确性在6 min达到峰值,与Pre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在3 min和6 min节点上末端释放训练组发球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80%1RM传统抗阻组发球准确性在12 min节点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末端释放训练明显提高了高水平男子网球运动员3 min、6 min和9 min时间节点上的一发球速,其中在6 min节点上达到了峰值,明显早于大负荷(80%1RM)传统抗阻训练在12 min和15 min的最佳PAP节点,末端释放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网球平击发球准确性的PAP效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